中国古代的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与纪时法
一、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近世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二、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三、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纪日法。如《崤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崤。”“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四、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