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是怎么形成的,霜的形成规律与无霜期的概念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下霜”。
1、霜是怎么形成的
霜的形成与当时的天气条件和所附着物体的属性都有关系。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时,那么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就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冷辐射造成的。
在较暖的空气、比较冷的物体表面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时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以下,多余的水汽就会在物体表面凝华成冰晶,这就是霜。
2、霜的形成规律
霜多出现在早春、晚秋和冬季寒潮过后,晴朗无风的夜晚或清晨。霜后一般天气晴朗,所以有“霜重见晴天”的农谚。
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能终日不化。这种时候形成霜的同时会产生冻害,这就是“霜冻”。
霜冻的出现会给一些耐寒性较差的农作物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棉花结桃时,遇到霜冻,就会影响它的继续生长。
3、无霜期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入春后最后出现的一次霜,叫做“终霜”,入秋后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初霜”。
所谓“无霜期”指的是终霜之后、初霜之前这一段没有霜出现的时期。不同的地方,无霜期的长短也不同,如:我国北方无霜期短,越往南越长。一个地区无霜期的长短主要与这个地区寒冷季节的长短有关。
寒冷季节长的地区,它的“终霜”结束时间迟,“初霜”开始时间早,无霜期就比较短;与此相反,寒冷季节短的地区,它的“终霜”结束时间早,“初霜”开始时间迟,无霜期就比较长。
因为霜是在比较冷的天气里,靠近地面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附着在物体表面的水汽凝结形成的。
由于北方地区接受太阳光的热量比南方少,距离冷空气源地比较近,所以北方地区全年无霜期比南方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