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墨西哥、玛雅和印加文明所依赖的基础
玉米的特点是植株高、穗长、颗粒大、产量高。正因其产量高,所以在作为粮食和饲料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米生长所需的条件:一是较多的光、热、水,这点超过了所有的旱作,另一条件是通气。在玉米的基部有通气根,如果被水淹没,在稍长时间内,玉米就会因根部窒息缺氧而死亡。
较多的光、热需求使玉米分布趋向低纬度。较多的水分流失,使玉米生长需要在多雨地区。通气条件要求良好的地形条件,便于排水。
光、热条件使玉米文明出现于南、北美洲中的回归线以内,墨西哥、玛雅、印加三处起源地可以说是上述条件的最佳组合。
墨西哥高原南部,阳光充足、温度合适(年最低温度为1月,月平均气温是12摄氏度;年最高温度为5月,月平均气温是18摄氏度)。降雨集中于6月、7月、8月、9月,年降雨量为600毫米,其他各月较干燥。对玉米来说,雨量在数量上与季节分配上都稍有不足,需要靠灌溉。由于地势条件,通气不成问题。
玛雅文明原出现于危地马拉西部高原的山麓地区,环境条件与墨西哥高原相近。后来,玛雅文明转向东部平原。这里属季风雨林,雨季降雨多,旱季缺雨。照理,平原多雨则易于积水不利于通气;缺雨又不利于玉米生长。
但是,该地平原为石灰岩地区,漏水严重,尽管雨季多雨,却不大出现积水,加上旱季缺水,优良的排灌系统仍是其文明发展的关键。这点在危地马拉中部平原上的玛雅文明遗址蒂卡的水利系统情况中亦得到证明。蒂卡是玛雅文明中期的中心区。
印加帝国主要位于秘鲁安第斯山地的河谷地区。那里山脉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山高、气温低,不适于农业。但是其河流深切的河谷盆地,由于接近赤道地区,温度虽高,但降雨不多,当地居民利用山地上部的水流灌溉谷地边缘开辟梯田种植玉米。地势高、温度不足以种玉米的地方,则栽种马铃薯。这两种作物搭配成为印加文明出现的农业基础。
可见,玉米作为作物的特性并没有变,可是在满足其环境条件的需求上,则在墨西哥高原、中美洲的山麓地区,石灰岩平原和安第斯山谷地的不同地理环境中,通过人类的作用及对自然条件的协调,形成对玉米生产的最优组合,从而导致玉米文明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