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的含义与讲究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太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
于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设计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的男式服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山装”。
最初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后来经过不断改良,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上衣前身4个口袋,前门襟正中钉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
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寓意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门襟5粒纽扣,表示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各有3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袖口可开衩、钉扣,也可开假衩、钉装饰扣,或不开衩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为倒山字形笔架式,称为“笔架盖”,象征中国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识分子;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与上装配套的下装为同色、同面料的裤子,裤子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日袋),挽裤脚。
很显然,中山装在西装基本形式上又糅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轮廓里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孙中山先生之法。当时的革命党人以身着“中山装”为荣,也正因为如此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