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滩簧的三大特点简介
兰溪滩簧属南词滩簧,是浙江古老的曲艺形式。抗日战争时期,兰溪滩簧因广泛流传于兰溪民间而进入辉煌期。兰溪滩簧有三大特点,具体介绍如下:
一、表演形式多样
旧时的兰溪滩簧以坐唱形式为主,表演者有六到九人不等,大家围坐在桌子四周,手执各种乐器。
新时期,兰溪滩簧的演唱形式有了改良,从早期单一的坐唱形式发展到单人说唱、双人轮唱、重唱、情景伴奏、说唱加伴舞等。
二、演唱风格多变
兰溪滩簧唱腔优美文雅,灵活多变,细腻婉转;语言接近口语,通俗易懂;脚本剪裁巧妙,故事叙事性强。
兰溪滩簧的角色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传统唱腔有金木水火土之别,两者对应。旦唱金音,嗓尖,如金属之音;老生唱木音,吐字用喷口;小生唱水音,用子母喉发音,发音洪亮,喷口粗犷;丑唱土音,干脆利落。每种唱法都要求字清腔纯,字正腔圆。
三、演出场地及服饰道具较为固定
兰溪滩簧的演出场地一般在喜庆人家的厅堂、院堂或者空旷的小院子,也有在庙宇中的。这主要是因为兰溪滩簧不是作为经营性的表演,而是大多为身份较高或者比较喜欢听的圈内人演唱。
即便是经营性演唱,也只为各种庆典活动助兴表演。这也须邀请者先请亲朋好友呈上“知单”,注明活动内容、场地、时间等,并按照辈分依次写上被邀请者的姓名,如果被邀请者同意,则会在其姓名下签上一个“知”字,并如约到场。
接下来,就是演唱者在演唱前将服装、道具、器乐等搬运至演唱场地。演唱过程持续两个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