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首都的环境问题

北京作为首都的环境问题

解放后,北京定为国家首都。当时面临的形势是:军事上,受海上外来力量的威胁;经济上,北京要发展工业、促进国家工业化;政治上,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为了解决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及国防安全,过去,内地经济是投资重点,北方成为重工业的基地。由此,北京变成在工业产值上仅次子上海的第二个工业城市与基地。在农业方面,由于缺粮,华北需要从南方调运粮食。

但是,从60年代开始,利用地面水和地下水,扩大水浇地,使庄稼种植和收获从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或两年三季,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使该区农村初步解决了口粮问题。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以及深圳等特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更加突出,其占国民经济比例则日益提高,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大、中、小城市的发展。

可是,北方的经济发展速度显然低于南方,使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原来北方重工业依靠当地原料具有优势,现在南方钢铁、化工则利用进口原料、采用新技术、接近市场等优势,减少对北方的依赖。在轻工业方面,由于外资、合资企业的出现,产品优势也较明显。由此,南北在工业企业的效益方面也有较大不平衡。

在北京,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用了大量的水、能源,带来大量的废弃物及环境问题;在整个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地面水与地下水大多用于农业,不少地区由于开发过度,河流大部分时间断流,地下水位日益下降,严重阻碍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北方与首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南北出现的差异与不平等。

应当看到,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绝不仅限于经济上影响北方地区今后的发展与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作为首都与京畿地区所应当发挥的、其在国家安定、团结和统一方面的作用。

北京及其所在地区正处在南北、东西的结合部。南北是主体的汉族间的关系,东西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解决南与北、东与西之间经济相对平衡发展,是国家安定和团结的重要经济基础。只有安定与团结才能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点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特别重要。

为了克服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限制,应当利用北京的智力优势,发展新产业。作为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的北京,在当前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下,应当有其超前性,大力发展高技术与软科学产业。

高技术目前已在北京发展起来,但是软科学方面,如信息、咨询等方面还注意不够。因为北京是各类研究机构、大学的集中地,人才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有可能发展智力产业,使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发展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的中心。这样,既可以加强政治中心地位,又可以减轻现产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资源限制。

在北京,目前农业用水主要用在小麦上。不种小麦会少一季庄稼,影响总产量与人们对面食的习惯与需求;但继续种植就没有剩余的水去发展城市与工业,又影响北方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决此矛盾,一是改进灌溉技术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二是适当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其减少的产量,一方面通过提高单位产量,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增加进口予以补充。

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可以发展玉米,产量可以有较大幅度提高。因为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少用地下水。另外,高产量的玉米既可以换南方大米供应市场,也可以发展饲养业,增加肉食以减少对面食主食的需要。

这样就有可能有剩余的水发展新的工业与城市,当然南水北调也可缓解缺水,但是水量有限度,成本亦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