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区里的神秘建筑——土楼简介
了解建筑与历史的人,都知道罗马人建的圆形大剧场,不论从建筑的规模宏大、形状别致,还是从其文化上的奇特,都堪称奇迹。
但是,这种剧场已是历史的陈迹,今天只能保留在罗马以及当时罗马帝国一些城市的遗址中,只能从挖出的庞贝古城的建筑物中看到。它们不仅数量不多,而且也残破不全。
可是,福建的土楼却成千上万,它们是“古迹”,又不是古迹,它依然是当地民居的主体建筑,可以说是民居中的“活化石”。据说在被外界发现之前,有美国人曾认为这种福建山区的神秘大型建筑是解放军的“军事设施”。
福建土楼主要集中在永定、南靖、平和三县交界的山乡,仅永定一县,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土楼就约万座。土楼不仅数量大,而且在地域上如此集中,并与周围地区形成鲜明对照,这值得人们思考其渊源。
西晋末(4世纪)永嘉年间,部分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而渡长江。到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又先后两次因社会动乱而南下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区别于先来的中原居民的“主”,后来南下的中原人,被称为“客”,所以称“客家人”。
因先到的“主”多集中在平原沃土之地,后来的“客”只好走向山区,去开辟新的家园。从永定旧县志及保存的家谱可知,其祖先早在唐末五代时即到达永定。
在土楼中,总是把祖堂和学校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又是本族长者教本楼子弟。这样代代相传,就成为维持和发展土楼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是承启楼大门口的对联,可以说这是土楼文化核心的最好概括。
这种耕读与文武结合的土楼文化使得永定在明成化四年(1468年)建县以来,共出现了进士32人,举人204人,武进士7人,武举人126人。这对历史不长、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山区小县来说确实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