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星体,类星体是怎样被发现的?
类星体是上个世纪才被发现的一类特殊天体,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本文为你解释一下究竟什么是类星体,以及类星体是怎样被发现的。
一、什么是类星体
类星体,是类似恒星天体的简称,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类星体是一种在极其遥远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天体,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其超常亮度可使其光能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
据推测,在100亿年前,类星体数量更多。
二、类星体是怎样被发现的
20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射电源,即发出很强的无线电波的天体。但是有不少射电源却找不到相对应的光学可见天体。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马修斯和桑德奇利用口径5米的巨型望远镜,发现一个称为“3c48”的射电源对应于一颗16等的暗星,其紫外辐射很强,光谱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发射线。
2年后,在澳大利亚有人发现另一射电源“3c273”也对应于一颗暗星。
1963年,旅美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拍摄了这颗恒星状天体的光谱,发现其中有4条谱线相互之间的关系很像是氢元素光谱中的4条谱线。
这一发现启发了马修斯等人,他们重新研究了“3c48”的光谱,证实那些“莫名其妙”的谱线原来也都是由熟悉的元素产生的,只是这一天体具有0.367的红移量。
人们经过分析研究,判定它们不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而是河外天体。对于这种类似恒星而并非恒星的天体,人们称它们为“类星射电源”。
以后,通过光学观测又发现了一些在照相底片上具有类似恒星的点状像,在它们的光谱中,发射线也有很大红移,但不发出射电波,称之为“蓝星体”。
蓝星体与类星射电源统称为“类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