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啊,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依据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千米。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如果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被叫作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破坏和影响越小,反之受到的破坏和影响越大。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在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在震中区,横波导致地面水平晃动,纵波导致地面上下颠动。由于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颠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如果某地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内,还会发生一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