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戏园子和堂会

老北京戏园子和堂会

旧时,人们常常按习惯把“京剧”叫做“大戏”,“看戏”叫做“听戏”,“戏迷”叫做“票友”,演出京剧的“戏院”则叫“戏园子”。

从清朝早期起,北京已经出现茶楼戏园子(有戏曲演出的茶园)和会馆内戏台(会馆建有戏台,以戏曲等节目宴请同行同乡,联络感情,以利于经商交易)。

老北京戏园子和堂会

这时戏园子的规模已较大,剧场内的装饰和布置也非常精美。甚至在皇宫紫禁城内,宁寿宫还设有畅音阁戏台。而慈禧为自己的60寿诞,还花费巨资在颐和园兴建了德和园大戏楼。

戏园子中的戏台多朝北而建,其中原因众多纷纭,不过主流说法是,我国传统的方位是南面为尊,所以,人们盖房方向都朝南。但假如戏楼朝南,人们听戏就要面向北,这便与人们传统意识相左,所以戏台方向便多数朝北了。

不过北京老戏园子的看戏者并不都买票。除了军警以“维护社会治安”即剧场秩序为名义而有“弹压席”可坐,公然白看戏外,还有送“红票”一说,即其人与戏班或戏院有一定“关系”,可以白看。

再有就是由主要演员(所谓红角儿)掏钱买票,雇人捧场。这些专门捧场的“啦啦队”大都坐在后排或楼上,专为出钱的“角儿”喝彩助威。有些演员往往靠这种办法招徕观众。

当然,有时演员得罪了有钱有势的人,也会遇上一批专门捣乱大喝“倒彩”的“看客”。这些助威或捣乱的人都是不花钱来看戏的,总名之曰“听蹭儿戏”。

戏园子既有“幌子”也有“招牌”,幌子即是本园园名,招牌则是本园演出的海报。这种海报用大白粉书写当日或近期上演的剧目。戏园子里有跑堂的、卖茶卖香烟卖黑白瓜子和盐炒小花生的,还有一个绝活儿,叫“扔热手巾把”,跑堂的将热手巾从空中抛向观众,扔的一刹那口中喊:“手巾把来喽!”

除了在戏园子演出的公共戏外,旧时官僚和富贵人家还会邀请戏曲艺人在年节或喜庆宴会时,到个人宅邸或特定会馆、戏园为自家做专场演出,以此招待亲友。这样的演出,称之为“堂会”。

堂会演出最常见的场所是在厅堂:大厅中间摆上地毯作为场地,周围有桌席,女眷看戏处用帘子分开。另外正厅台阶下的院子也可作为演出场所。还有利用四合院建筑来布局演戏的,即把正厅前的对厅拆去墙板,作为戏台,正厅作为主人观戏的地方。而一些人家没有戏台,院落也不算大的,就要选择有戏台的饭庄办堂会,如北京什刹海的会贤堂,金鱼胡同的福寿堂等地。还有一些人专门租下戏园子以上演堂会。

从报酬来说,演员唱堂会戏的戏份要比唱营业戏的戏份儿高出一两倍。有的名角遇到演堂会戏时,故意索要很高的报酬。因为是办喜庆宴会,本家不惜出钱。

个别演员,因为与本家私交好,也有不要报酬的。梅兰芳先生唱堂会戏时由于名望高,报酬不菲。但是他在画家王少农家唱堂会戏时,就只要了一张王少农面的画。在王少农80寿辰办堂会戏时,梅兰芳演出了《麻姑献寿》,演完后王少农为梅兰芳画了一张《梅兰图》作为答谢。

堂会戏,虽然只供亲友观赏而不对外,但是因为堂会戏演出的都是好戏,是在剧场里不容易看到的,还有的是新排戏(如梅兰芳的《洛神》、尚小云新排的《玉堂春》等),有的名角在剧场已不常演出了,但在堂会中还表演(如余叔岩在萧振瀛家堂会演《盗宗卷》)。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有些京剧爱好者为了听出好戏,所以常有给本家出个份子混入观赏的。至于托亲朋,找关系,想听堂会戏的,更是不乏其人。

1928年北伐胜利后,北京堂会戏渐趋冷落,不过因为堂会戏已成习俗,还有时不断出现。直至因政治原因达官显贵相继离京,北京堂会戏才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逐渐消沉,以致渐渐消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