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夫妻关系是夫权文化的主要基石

旧时代的夫妻关系是夫权文化的主要基石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重视夫妇之爱,而强调夫妇之别,所谓“相敬如宾”。其实这“相敬”不是平等地互相尊敬,主要是妇敬夫,保持父系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秩序。

而要做到这一点,须在夫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过于亲昵,因而“如宾”是“相敬”的方法。

夫妻之间这种保持距离的关系可在古时妇女对丈夫的一些称呼上体现出来,如“官人”“老爷”作为妻对夫的面称,其字面意思并不表示双方的夫妻关系,而是带有尊卑含义。“官人”是以丈夫在社会上的职业身分权作称谓语,“老爷”则是借用家中下人对主人的尊称。

在这样一种婚姻模式中,夫妻成了一对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既天天见面,共同生活,有亲密的接触,又要注意夫妇之别。

但是,夫妻靠什么凝聚在一起呢?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一般认为姻缘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夫妻是靠志趣相投的感情力量凝结在一起的,并不必定需要亲子关系做支撑。

但是传统文化将夫妻情爱否定了,认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也就是说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这是将本来素不相识的男女捏合在一起的理由。

夫妻之间的爱情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受到排斥、抑制的,双方性爱的需求也是在传宗接代的名义下得到满足的。生育后代成为夫妻的事业和将二人凝聚在一起的主要联系。所以,传统文化里的夫妻关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不讲爱情,一个是否定平等。双方的性爱是为了生育,交往要体现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实际上,就是要把夫妻关系纳入夫权社会的文化规范之中,强调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事实上,这种模式的夫妻关系是夫权文化的主要基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