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第一次剃头的讲究
广东东莞民间男孩剃头时要保留两部分,即囟门和脑后。囟门是在男孩的头顶上(百会穴前面)保留一撮一寸多的头发,叫做“孝顺发”或“舅舅发”,意为不忘养育之恩。
像这种留一撮胎发之意,一是认为婴儿的胎发足父母先天所赐,足“血发”,保留一些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意;二是便丁迅速地扎成k长的小辫子。
因为有了小辫子,就能揪住孩子别叫“阎王爷”抢走。这种男孩发式各地很普遍,常见的有鬼见愁、蜡千(朝天冲)、狗拉车、坠根等。
湖南新晃侗族地区在剃头时要留一小团胎发直至周岁,如果不留则会被指责为忘了舅公。
在江苏如皋地区则换了一种说法,将婴儿落胎发时脑后留下的一小绺头发称“为外婆家打囤脚子”,可以使外婆家粮食满同,待日后婴儿随母亲去外婆家时再将其剃掉,称“落囤脚”,表示囤脚子已在外婆家落下了,所以民间有“外婆家的囤子,外甥的份子”之说。
最有意思的是对剃下的胎发如何处理,有一套讲究。胎发不能随便丢弃。按杭州习俗,胎发要挂堂屋高处,说这样小孩子大了有胆量。
有的用红布包裹,悬挂在保生娘娘官的神座旁边,取保长生之意。
在嘉兴一带则保留“头发圆”的古俗。该地剃满月头,先用手指蘸绿茶水轻轻在婴儿额头和头发上揉擦,一边喃喃念着:“茶叶清白,×;×;头皮清白。”然后剃发,将胎发收集好。
而后在家养狗身上拔下一小绺毛,一边说:“×;×;大起来乖,和小狗一样胆大,一样灵巧。”再在猫身上拔下一小绺毛,一边说:“×;×;大起来乖,和小猫一样听话,一样活泼。”
将三种毛发混合在一起,喷上一口茶水,放在手心里仔细地搓,搓圆子后,拿一枚针穿上大红丝线,先串上一个枣子,再把发团串上,最后串上一个桂圆,做成一个“头发圆”,挂在床檐正中。
一个孩子满月了做一个胎发团挂在床上,生几个挂几个,迷信认为可以镇邪,而其实倒不如说是满月纪念品,以后孩子长大了“飞”走了,做娘的只要看到这胎发团,犹如见到人;胎发团挂在床上,儿女如同永远在娘身边,受娘保护。
在广州东莞一带民间“出月”时,须请剃发师傅为婴孩剃头。剃毕,则送给剃头师傅“利市”红包一个,以及熟鸭蛋数枚作为酬谢。将剃下来的胎发,由母亲或婆婆(祖母)用红纸包裹好,把它保藏起来,不肯轻易扔掉,以免散失。
据说这些胎发,系父母先天所赐,极其重要,一经丢失遗弃,能使婴孩患病乃至有夭亡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