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的石头寨与布依族蜡染文化

西南地区的石头寨与布依族蜡染文化

据考证,蜡染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中原地区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间工艺品。

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当地人用铜片制成的蜡刀,从温在炭炉灰盆的瓷盅里,蘸上熔化了的蜡液,便在白布上点绘出各种花纹图案来。

布依族蜡染文化

因为蜡液易于凝固,附着力强,能渗附在白布的两面。画毕将布放进蓝靛缸里浸染时,由于用蜡画过的地方染不上色,所以经过煮沸脱蜡,漂洗,晾于,便显出蓝底自花的各种花纹图案来了。

有趣的是,由于蜂蜡容易龟裂,染色时染液便顺着裂纹渗透进去,于是就在布上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天然冰纹。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蜡染便传往日本等国。后来,蜡染在中原地区渐渐失传,而在贵州和四川、云南、湖南等地的苗、布依、水、仡佬族村寨保留下来。

近20年来,由于政府的提倡和人们的喜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蜡染民间艺术品,走向海内外.成为上至外国国家元首夫人,下至村姑农妇都爱不释手的工艺品。

蜡染布的用途很广泛。在石头寨,村民用它制妇女穿戴的头帕、上衣、长裙、挎包、围腰、背孩子的背带,以及用于床单、被面、帐檐、窗帘、桌布……一些图案精致的小蜡染布块,则被装饰在衣服的领口、肩背、袖口和其他衣物上。

在石头寨,妇女一有空闲便在点画蜡染,或在染缸旁浸捞染布,或在白水河上漂洗蜡染布,在竹竿上晾晒蜡染布……白闪闪的石头房子,与蓝莹莹的蜡染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有一番情趣。

与苗族妇女多穿蜡染短裙甚至超短裙不同,石头寨妇女穿的蜡染裙,长可及地。据说,她们做一条百褶裙,耗布7米左右。

令人惊讶的是,她们平日得穿三四条长裙!当然,这里是海拔1400米的高原,加上一年中有200多个阴天雨天,多穿裙子方可抵御高原的风寒。而一到节日喜庆或赶场,参加婚礼或葬仪时,她们还要再添上两三条新裙。

“身上穿了这么多裙子,不觉得沉吗?”“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沉了。”一位农妇答道,“裙子多了,还得相应地穿上五六件上衣,戴上四五层头帕,只有这样搭配起来才好看。”

不过,即使习惯了,穿着那么多衣裙走路,毕竟累赘。于是,她们在赶路时,往往把外面穿的新裙子挑在扁担上。到快进村时,才穿上去见客人。由此可见,穿多条裙子,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蜡染手艺的高超。

苗族蜡染图案多为夸张变形的花鸟虫鱼,风格粗犷、豪放。而布依族蜡染,或仿照铜鼓上的纹饰,或以蕨菜芽、刺梨花、珠子花和涡漩形、水波形的几何图案为主,艺术风格显得清新、雅洁,庄重大方一些。

为什么布依族妇女爱画涡漩形和珍珠似的圆点呢?一位9岁便学习做蜡染,现为村寨蜡染高手的小韦答道:“为什么?你看,我们家门前的河里有多少漩涡,山上的石头有多少圆洞(山上石头因受酸性流水的冲刷、溶蚀而成许多天生圆洞)。还有,河里的浪花,瀑布飞溅的水珠,那个不是圆点?就连我们菜园种的芥菜,叶子是圆的,菜籽也是圆的。”

小韦的话,极为朴实,但却道出了民间艺术植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