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有多深?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有多深?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非常深厚,从小一块儿长大,不管在眉山故乡,还是在京城的怀远驿,他们兄弟一直形影不离,同窗共读二十余载。

踏上仕途以后,两人郑重约定:“不论将来我们做官做到何种程度,一定要记得尽早功成身退,不要贪恋功名富贵,早日一起归隐田园,一起悠游于山水之间,一起读书,一起聆听夜来风雨声”。

苏轼苏辙兄弟

宋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苏轼和弟弟苏辙已是六年未曾聚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首词前面苏轼还加了一行小序:兼怀子由。”中秋节本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他多么希望能和挚爱的亲人一起饮酒赋诗,畅叙亲情,可是他和亲爱的弟弟却一别六年。

又一年的中秋,又一度的月圆,他和弟弟仍然只能在不同的地方,凝望着同一轮明月,遥遥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这是多么无奈而令人惆怅的情绪。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一开篇就颇具苏东坡式的豪迈。中秋是一年中明月最美好的时光,岂可轻易辜负!

苏轼劈头一问,其实已蕴含着对自然天道的质疑: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照耀着宇宙天地的呢?苏轼不善饮酒,可是面对着宇宙的玄妙,他也忍不住对酒当歌,把酒问月。

他仰望着自古以来就高悬夜空的明月,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思接千载。世间人事在发生着沧桑巨变,可是永恒不变的明月却依然充满睿智地凝望着人间的陵谷变迁。

既然是“把酒问青天”,接下来笔锋自然一转来到了天上:“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既然人间已经沧海桑田,那么天上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了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全词中最有“仙气”的几句。

随着苏轼的情绪抒发,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高台上翩翩玉立的苏轼,宽袍长袖随着秋风轻轻扬起,好像是一位随时都能够御风而行的神仙真人。可是苏轼真的舍得离开人间,去到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界吗?不,他舍不得,他担心天太高了,虽然天宫豪华富丽,可是一定会寒冷得让人受不了吧?

既然天宫太冷,那么还是安心回到人间来吧。“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之下迎风起舞,这份美好也不逊色于天上广寒宫吧?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借中秋夜月引发天上人间的联想与出世人世的矛盾,那么下片则转入了对亲人的绵绵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高空渐渐西移,转过朱红色的高阁,又低低地斜挂在雕花的窗棂上,静静地照耀着那个一夜无眠的人——苏轼。

此刻,酒意渐消,苏轼还深深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中:子由,你还好吗?六年未见,你受了那么多委屈,还能独自支撑吗?自我们第三度分别,已经是五度月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为什么每次月圆之时我们都不能团聚,而只能分隔两地,遥寄相思呢?词人先是怀疑月亮无情:人间还充满着离别的苦痛,它却自顾自地团圆完满。可是再一转念,他又否定了这一份质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