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时我国为什么定都北京
1949年初,王稼祥由东北来到西柏坡,毛泽东问:“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定都何处?历代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定在开封,还有石头城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王稼祥回答:“能否定在北平?”他分析说:“北平,我认为,离社会主义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1949年初,苏共中央委员米高扬受斯大林之命,到西柏坡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交换有关重大问题意见,建都北平亦在其中。因此,在其后不久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正式决定定都北平。其后,又经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把北平改为北京。
前面提到在选择首都时,国际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清朝时定都北京虽然有满蒙为依托,但少有沙俄等从北面的严重影响。后期,海上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亦曾攻入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在民国时期,日本控制东北,继而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入侵内蒙古,威胁华北。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国民党政府从不考虑定都北方。
1949年的形势大变,日本战败,退出中国,东北与华北已成为新中国巩固的根据地与后方;苏联与蒙占人民共和国成为我国可靠的盟友,从陆地方面来说,是相当安全的。至于海上来说,英、法已经衰落,退回欧洲;美国驻兵日本,日、美联合可能会对北京造成影响。但是,进入渤海有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及庙岛列岛之阻;进入陆上,我有强大的陆军,加上苏联海军当时还驻防于旅顺,其难以成行。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则无此条件,而西北地区,离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较远,定都该地对国家建设不利。从国家建设来说,东北工业基础较好,是工业化的核心地区,华北、东北是国家煤、铁资源集中之地,是国防与重工业发展的基地。因此,首都放在北京对国家实现工业化有利。
为了把北京从原来的消费城市改造建设成为工业基地,使其工业的总产值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便加快了北京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但由于工业的急剧发展,北京的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的短缺日趋严重。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现状,加之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祖国南方沿海地区工业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明显向东南倾斜,遂使一些学者一度提出迁都之说。不过,这一说法目前还仅限于学者的讨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