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各朝代的都城变迁情况
五代是唐朝以后的一个特殊的时段。我们称五代,是因为它共有5个朝代,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因为这5个王朝的国号在它们之前都曾被用过,所以都加上个“后”字。
这5个王朝都很短,最长的后梁,不过16年,最短的后汉,仅有4年。5个王朝总共加起来不过53年,平均每个王朝10年多一点,所以把它们联在一起,称之为五代。
这五个王朝的持续时间及所选都城地点如下:
后梁(公元907-923年)——东都(大梁),西都(洛阳);
后唐(公元923-936年)——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北都(太原);
后晋(公元936-947年)一一东京(大梁),西京(洛阳),北京(晋阳),邺都(大名);
后汉(公元947-950年)——东京(大梁),北京(太原),邺都(大名);
后周(公元9 51-9 60年)——东京(开封),西京(河南府,即洛阳)。
上述5个朝代的都城情况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一头、一尾的后梁、后周,都选大梁或开封(两地,名不同,实为一地)及洛阳为都。第二是后唐,选了3处,即大梁、洛阳、太原(晋阳即太原)。值得注意的第三点,是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选了太原作为其都城之一。
影响五代都城选择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在唐的后期受少数民族的剽掠,在叛军、叛臣及农民起义的打击和破坏下,关中满目萧条,京畿破烂不堪,加上朱温胁迫唐昭宗在迁都洛阳时对长安实施了毁灭性破坏,不给割据势力提供条件。这样,就使关中与长安的经济、政治与基础设施受到摧残和毁灭性打击,失去继续作为首都的基本条件。
其次,在唐时,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已难以满足首都的军需民食。三门峡之险,黄河的水浅、河道不稳,渭河的淤积、水位不够,使漕运受到极大限制。洛阳的地理位置在三门峡以东,可以避免上述不利条件。但其下游的水位、河道的缺点对漕运仍有一定的影响。
而大梁(即开封)地处平原东,有广济河及济河进入山东,南有汴河人淮,并经运河直到杭州,同时与长江相连;西有惠民河与永济渠达到青州、沧州。
因此,大梁成为黄河下游水运的中枢,不仅其周围地区的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而且还与长江下游发达的经济区相联通。这里作为首都,粮食充足,可以解决长安甚至洛阳日趋严重的粮食问题,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区位。
最后,唐的东都洛阳,与长安相比,虽也受到些破坏,但经地方官员张全义的苦心经营,恢复了生机。特别是洛阳外有山河、雄关利于防守的有利条件,加上离大梁较近,两地的优势可以互补,并可减轻其不足之处。因此,这里成为五代中唯一一个作为所有5个王朝的都城。
最早,朱温是选择大梁作为其都城。这里平原沃野、无险可守。在称帝不过两年、多面受敌的情况下,朱温不得不考虑洛阳,遂把都城迁到洛阳。不过后来,情况变化,又迁回大梁。除后梁外,后晋、两汉、后周也都是基于这种考虑以洛阳和大梁作为其都城。
在五代中,只有后唐只选洛阳为都而不选大梁为都。这是因为后唐李姓是唐所赐,自认为是唐的合法继承者,视朱温是篡唐的逆臣。当其灭了后梁以后,恢复唐时都城成为继承与恢复唐室的象征。于是后唐定都时考虑到长安的残破区位偏西与经济困难等原因,只把长安作为西京,而洛阳仍成为实际都城。
另外,五代中5个王朝都是由地方掌握重大兵权的割据势力或重臣,靠武力袭夺或黄袍加身等办法取得皇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后唐、后晋、后汉都是以太原为中心,以山西高原为基础,利用掌握的兵力和权势取得了政权。
山西高原位于河北的西部、河南北部,恰好其地势形成对河北、河南及其边缘地区的威慑。在军事上,其高原边缘是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正是这种原因,占有平原地区的朱温,被高原上的李克用及李存勖所灭。
另外,五代时,北方的契丹已经兴起,构成对中原的极大威胁。在山西高原置重兵对牵制契丹及阻止其南下至关重要。故后唐明宗以其婿石敬瑭留守太原,后晋则以重臣刘知远留守太原,而此二人则以此为基础取得政权。正因为太原是后唐、后晋、后汉三王朝的兴起之地,遂以此地作为王朝的北都或“北京”。
后晋、后汉选了大名。大名是河北平原南部水陆交通要地,亦是农业经济的中心。特别是大梁作为首都,该地是其北面的重要屏障,在防守契丹威胁京师上有着重要作用。后周的郭威官拜天雄节度使、邺都留守,利用掌握重兵之机,起兵取代后汉建立了后周。正是由于该地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作用,遂为后晋、后汉两朝作为邺都。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决定了五代各王朝首都区位的选择与差异。除后唐因政治原因以洛阳为主外,其他4个都城中大多以大梁为主,而其他各个都城则是考虑适应国内外形势以补其不足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