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明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道内蒙古,越过喜峰口攻入长城,兵分三路,进入河北一带,包围遵化,袁崇焕连忙率军星夜兼程返回北京勤王救驾。
这时,后金军已攻陷多处隘口,准备进攻通州,但袁崇焕竟然抢在后金军之前返回通州,准备守城战。皇太极得知这一消息,大惊失色,以为山海关的通路已经被明军严密封锁,无奈只得放弃通州,向西进攻北京。
眼看兵凶战危,袁崇焕竟然忘记了明廷祖制“非禁卫军不得入京畿”,率9000骑兵直抵广渠门外并在此扎营。与清军大战一日,袁崇焕暂时击退了后金军的围城态势。
见战不下袁崇焕,后金军便退至京郊一带,肆意烧杀抢掠,企图以此激怒袁崇焕兴兵进攻,孤军深入。
不料袁崇焕虽然对此不予理睬,但朝内不少官员却纷纷中计。他们的田宅庄园大多在城外,后金军此举让他们大受损失,痛心疾首之余他们就将一腔邪火转移到了袁崇焕身上,认为正是其处置失当,才让后金军兵临城下。
袁崇焕组织的几次战斗,给明王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各地勤王保驾的军队纷纷赶到,在数量上对后金军也形成了优势。皇太极见势不妙,便决定将袁崇焕先行除掉,为此假意做出退兵议和的姿态,暗中却定下了一条毒辣的“反间计”。
皇太极指使后金军官讨论关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虚假消息,又故意让被俘获的太监听到,并假意疏忽让其逃跑。太监自然会将这些虚假消息带回给崇祯帝。
不幸的是,崇祯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原本因为毛文龙之死,他就对袁崇焕心存芥蒂,如今有大量“证据”显示袁崇焕是“汉奸”,他自然更是深信不疑了。
可叹袁崇焕对于此事一无所知,还在积极准备对后金的作战;而那厢崇祯皇帝却准备动手了。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初一,崇祯帝声称要商议军饷筹集之法,将袁崇焕等人召至宫中。全无防备的袁崇焕一进宫,便被锦衣卫拿下。崇祯帝严厉斥责袁崇焕,历数他种种“罪恶”,并将他投入锦衣卫大牢。
皇太极见诡计得逞,立刻与明军在永定门大战数日。没有了袁崇焕的指挥,明军明显不是后金军的对手,后金军突破了明军的防守阵地,攻到了北京城下。
危在旦夕的时刻,又是袁崇焕将个人待遇置之度外,给祖大寿手书一封,要求他以国家大局为重,回兵与后金作战。祖大寿得此书信,深为袁崇焕所感动,便回兵京师,重新击退了后金军的攻势。
皇太极无奈,只好撤军。北京保卫战算是以明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祖大寿因其战功被崇祯帝大加封赏,但他不仅不领袁崇焕召唤祖大寿的情,相反还奇怪地认为,大明朝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没有你袁崇焕,我崇祯一样可以平定天下。如果说,这之前他还心存一丝无人可用的忧虑的话,那么在后金退兵以后,他反而坚定了诛杀袁崇焕的决心。
崇祯三年(1630)八月初五,崇祯帝凌迟处死袁崇焕之心己决,十六日,中秋节刚过,崇祯皇帝先是在乾清宫暖阁召见辅臣成基命等,而后又在平台召见文武大臣,宣布了袁崇焕的九大罪状,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刑部侍郎涂国鼎前去西市监斩。
当日午时,“风霾昼闭,白日无光”,袁崇焕被押赴北京西市以惨无人道的“磔刑”处死,时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