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中的社会观:明分使群、不平之平
荀子思想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社会观。他的社会观比西方社会学思想进步得多,也早得多,非常完整。
他提出“明分使群”。先强调了“群”的重要性,“群”是指社会,也就是强调人类社会性的重要。他说,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又能支配自然界,“使役万物”,关键就在于人有着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不同的特点。
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异于禽兽者,就是人能群,而动物不能群。这个群是指社会,不是指牛羊成群的群。牛羊也可以成群,但那个是乌合在一起的群。
荀子他这个群则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群,就是有一个社会结构的群体。人类的社会组织,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呢?“人何以能群,曰分。”分,就是等级,就是分工。
那么,怎么确立这个等级,确立这个分工呢?准则是什么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二字:“分何以能行,曰义”。这个义的本意是“宜”,合宜,合适。就是做你该做的事,做你这个等级该做的事。
他又说,“分莫大于礼”,这个礼就是义的固定形式,有形的,抓得住的东西。到底义是什么?有时候不清楚。我在这个社会等级上,做我这个等级的事,边际在哪里呢?礼给你规定了这个边际。
荀子又认为,对不同等级的人,应该给予不同的政治待遇。“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对社会精英才可以用礼义去节制他们的行为。对庶人百姓,跟他们讲礼义没用,必须以法律制度约束。
荀子认为贯穿着这种森严的等级的“分”,是“不齐之齐,不平之平”。虽然是不平等,但它是一种不平等的平等。这对我们蛮有启发的。平等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机会的平等,一种是待遇的平等。
我们过去讲得太多的是待遇的平等。造原子弹的要跟卖茶叶蛋一样待遇。小学毕业去做工人农民,要跟人家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专家学者一样待遇,否则就是不平等、不公平。
我们很少讲机会的平等,现在机会很难说有平等的。一个农家子弟,生在穷乡僻壤。可能我的智商和能力并不比你一个高干子弟差,但是高干子弟生下来哪怕是一个白痴,这一辈子也有保证了。我一个生在山沟里的穷孩子,向上发展的机会就很难。
改革开放前,你如果是农村户口,世世代代就只能种地。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相比起来更难。以前农家子弟书读得好考上大学,还能有前途。那时候,大学学费很低,经济困难还有人民助学金。
现在,大学学费都要上万一年的,你说有几个农村孩子能负担这笔学费?机会是不平等的,然而待遇要强调平等,麻烦就来了。要么是讲平等,没有效率了;要么是讲效率,没有平等了。
所以,荀子这里讲的不齐之齐,不平之平,给我们一个启发,要机会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竞争,你有本事就去竞争。
竞争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投入大,有些人天赋好,当然他应该比投入少的,比懒汉、傻瓜享受得多,待遇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