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是谁提出来的?
从孔子到孟子都是强调“性善论”的,认为人性是善的。但荀子相反,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他提出了人性的“性恶论”主张。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比孟子晚一点。在《荀子》一书中提到,他二十岁左右就已经在燕国从事政治活动,以后有二十多年的行踪不清楚,没有记载。《史记》记录的都是荀子五十岁以后的事。
后来,他游学到了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各诸侯国的名士聚集于此,齐国尊他们为列大夫。大夫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官位了,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列大夫就是副部级待遇,享受非常优厚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这些人在那里著书立说,讽刺当时的社会政治。
荀子去了以后,对当时诸学派都有批评。《荀子》中收了一篇文章,叫《非十二子》。“非”就是批评的意思,批评了当时十二个学派。战国时很多学派没有著作留下来,他们的思想从这篇文章可以了解一个大概。荀子认为这些人都是“非先王之法”,毁坏了先王的传统。先王是指尧、舜、禹三代。
到了齐襄王时,荀子的名声已经非常大了。据《史记》记载,在稷下学宫里,荀子“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祭酒就是这些学者的头,他三度担任了祭酒。但到齐襄王死后,新国王不怎么在乎他,所以他有点郁郁不得志。此时秦国正在崛起,就请他入秦。
他到了秦国以后,也没有下车伊始就发议论。他做了很多社会调查,对泰国的政治、军事、民情风俗以及自然地形等等,都进行了考察。然后,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力术止,仁术行”。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统一天下,不要靠暴力,停止使用暴力,而行仁政。秦昭王虽然口头上说好,但实际上他正忙于统一天下的战争,根本不会用到荀子这些建议。荀子眼看自己这套政治主张在秦国不可能得到采用,就离开了。
战国的这些名士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到今天,自有他道理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为了理想,到一个国家去。不管待遇如何,要推行的是自己的理想、政治主张。你不肯用我的政治主张,我就走。不像现在的知识分子,是否采纳我的主张没关系。只要给我官做,有钱给我用,我今天可以这么说,明天倒过来又可以那样说。只要有名有利,思想不重要,理想不重要,政治主张不重要。
所以说,中国士大夫的传统中断了,没有了,都变成工具了。我们现在讲的“理性主义”,其实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工具理性”。你以为自己理性,那是工具层面上的理性,做人一点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