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
十三经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十三经由汉朝五经逐步发展,到南宋时正式形成。
儒家最早有《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经典,后来《乐经》失传,留下五部经书,西汉正式成为“五经”。
唐朝时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毂梁传》,以及《周礼》《仪礼》和《礼记》六部书,加上《易》《诗》和《书》并列为“九经”,作为官学教科书。
晚唐时又添加了《论语》《尔雅》和《孝经》,增加至“十二经”,并刻在石碑上。南宋时,又将《孟子》列入,“十三经”正式形成。
十三经所包含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产生年代远早于十三经正式确立的年代,它们的地位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汉代时就已经确立。
十二经:唐朝时有“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觳梁传》。唐文宗开成年间在最高学府国子学刻石经(刻在石头上的经文、典籍),除了“九经”以外,又增加了《论语》《尔雅》《孝经》,一共为“十二经”。
十一经: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刻“十一经”,将《孝经》和《尔雅》从“十二经”中排除,又加入了《孟子》一书,共为“十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