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公九聊,三公九卿制始创于哪个朝代?
一般认为,三公九卿制创始于秦朝。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其名称源自周代,但部分官职的设置又有些不同。周代曾经出现过“三公九卿”,分别以辅佐皇帝的太师、太保、太傅(一说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以少师、少保、少傅、冢宰、司马、司寇、司空、司徒、宗伯为九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三公九卿制为中央官制。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公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
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汉代沿用三公九卿制,后来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丞相被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
九卿中的廷尉改为“大理”,治粟内史改为“大司农”,奉常改为“太常”,典客改为“大鸿胪”等,不过其基本职责都变化不大。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首次确立了我国中央集权制,加强了皇权,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