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的“庭、室、殿”都是什么样子的
庭又写作廷,指的是从大门到堂屋之间的空间,也可理解为围墙内除堂屋建筑而外的其余部分,相当于后世的院子。
《史记•伍子胥列传》说:“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可见当时庭与廷的意思是一样的。后来才有了分工,朝廷一般不写作朝庭;家庭也不能写成家廷。
由于庭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故又叫朝,后世就称为朝廷。但先秦时庭的本义不局限于此,一般住宅的院子也称为庭。
古代的庭中要植树,《周礼》:掌建邦(国)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棘树、槐树是王公大臣列位的标志,所以后世用棘、槐代指朝廷中较高的官位。
庭中为了夜间照明,还要设庭燎。庭燎也叫烛。《说文》:“烛,庭燎大烛也。”烛和庭燎都是火炬,但庭燎立在地上,据说是苇薪制造的,所以叫大烛;小烛可以用手拿,据说是用麻秸做的。我们阅读古书中见到的“举烛”指的就是小烛,而不是今天的蜡烛。
庭燎的数量也有规定,古文献上说天子百燎,公五十,侯、伯、子、男三十(见《大戴札记》)。《国语•晋语》中说:“(周襄王)馈九牢,设庭燎。”《韩诗外传》中说:“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于此还可看出庭燎的作用并不单单是为了照明,也成了接待来宾礼仪的一部分,就像今天接待外宾鸣礼炮一样。
堂在庭之上,所以古代堂上之人与庭上之人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地位高的在堂上,低的居庭。宾客受礼遇要上堂,随从人员则不能上去,留在台下。
毛遂促成赵楚联盟,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你)君言,汝何为者也!最后楚王、平原君、毛遂三人在堂上歃血为盟。清楚地说明了庭堂的位置。平原君作为宾客当然要上堂,毛遂作为随从人员只能站在庭上等待,可见堂上与庭上是有地位之分的。
室,有四个角,角又叫隅。《论语•述而》中说:“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四个角都有专名,《尔雅•释宫》说:
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渭,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突。
奥、交都有幽深黑暗的意思。因为阳光自南面窗户和门照射进来,室内北面亮而南边的两个墙角反而幽暗,故名。四角中以西南角(奥)为最尊,父母在世之人,坐卧是不能在西南角的,即“夫为人子者居不主奥”(《礼记•曲礼上》)。奥之所以最尊,还因为它是室内祭祀之所,据说祭祀户神、灶神、门神等都在奥进行。
由于奥最尊,相应地在室内坐西向东的位置也就最尊。《鸿门宴》说:“项王、项伯东乡(向)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
鸿门宴虽然是在军营中进行的,但礼仪座次却完全按照室内的规矩进行安排的。项羽为王,最尊,所以坐在西边面向东的位置,范增是谋士,处在坐北向南的位置上。
刘邦在项羽的心目中还不如范增的地位,故让他坐南向北,而张良则只好坐东向西陪着了。座位顺序表明了地位的尊卑。古人在座位上是很讲究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都与人的地位有关,阅读古书时要注意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