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什么意思,它包含着什么思想内涵?
中庸是孔子积极提倡的重要思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中和、不偏不倚或恰到好处。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德,是最高等的了,但是人们已经有很久不具备这种德行了。
孔子将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意思是说不偏于一方,不走极端叫作“中”,稳定不变的叫“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南宋朱熹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就是说“中庸”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如其分。
孔子以为“维持和巩固他所谓‘道’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中庸的方法”,中庸在孔子的很多话中都有不同的体现,例如孔子赞扬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说舜正反两方面都能考虑,并以适中的方式治理民众。
《论语》中讲“过犹不及”,就是说超过了或者达不到合适的状况都是不好的;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因为中庸,所以君子虽然彼此不同,却能在不同的人之间相互调和,达到和谐,反之,如果偏袒某一方,就会成为偏激的小人。这些都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汉代儒学对“中庸”解释,一是将“庸”解释为“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也就是将“中和”作为用于实践的道理,一是将中庸解释为“恰好”的常道。
三国时期的刘邵将金、木、水、火、土在人身上对应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兼备五常而超过无常叫作“中庸”,也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而宋代关于“中庸”提出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解释影响最大。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才可称为君子。
文质彬彬:文指文采,多理解为内在;质意为质朴,多理解为外在。形容内在的实质和外在的形式配合恰当,不偏向某一方面而恰到好处,常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体现的也是孔子中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