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清圣祖康熙皇帝一生的政绩

闲话大清圣祖康熙皇帝一生的政绩

关于康熙皇帝,正史里有许多东西,民间里还有更多的东西,都说着这位皇帝的了不起。正经话被史籍讲完,我只能闲扯以下内容。

康熙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据说,他从小好学,喜欢骑射,不爱喝酒,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康熙即位的时候,还不满八岁,也就是小学二年级的年龄,但超过了小学二年级的水平。

康熙皇帝一生的政绩

康熙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完全掌握了朝政,将善于玩弄权术,骄横跋扈的鳌拜等人,一一铲除。然后,以少年天子的翩翩风度,坐稳了皇帝这把交椅。这些历史故事,现在不用看书,坐在家里看电视,就能知道。

康熙亲政后最为惊心动魄的,就是“削三藩”,即镇压三个地方割据势力。他们是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分别盘据云南、广东、福建。

这三位本来就不是“自己人”,虽然在清兵入关时立了汗马功劳,但终究是“叛臣”。既能叛明,肯定也会反清。只要迈开了第一步,下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就是惯性了。康熙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当时的“削藩”,造成了大半个中国的动荡,对新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康熙坚持己见,严厉驳斥那些“护藩”的论调,他说,“三藩气焰日炽,撤亦反,不撤亦反。绝不能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

这场“削藩”的战争,前后持续了八年,将康熙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远见,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场内战,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康熙一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因素,从来都源于内部。

接下来,康熙出兵收复了台湾,事关国家主权,康熙寸土不让。接着的抗俄战争,以及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也就小菜一碟了。

康熙一朝的“安内”和“攘外”,使他的政治手段日趋艺术化,可以作为教材或范例。战争只是政治斗争的一部份,而更重要的,则是在处理和协调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矛盾上。

别的不说了,就说康熙如何对待明朝遗老遗少的。改朝换代,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家常便饭。时间一长,习惯会成自然。不太能习惯的,是一些文化人。他们的固执,同样也是文化的一部份。看过朱耷的画的人,都能看出他的一枝竹子、一只鹰或者一块石头,始终在生气。这种生气有道理,但不解决问题。

清朝是满族人甩着辫子建起来的,而康熙同样甩着辫子,想如何把它弄得牢固。他始终认为,“士为四民之首,要争取民心,扭转汉族人民的反清立场,关键在于促使汉族知识分子的立场转化。”

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的动作。他南巡时,多次拜谒明太祖的陵墓,亲笔题写了“治隆唐宋”的匾额,挂在陵前;他跑到孔庙,大搞祭祀活动,并对孔子的后裔遍施恩宠;他专门设立了“博学鸿词科”,千方百计吸引明朝遗老参政。

有意思的是,在康熙十八年,也就是1679年的体仁阁考试中,康熙为了笼络汉族学者,不仅给应试者发了可观的返路费、衣食费,还亲自请他们吃饭,并象征性地阅改考卷。一些文人故意把文章做得不通,康熙也一概录用,而且统统都是一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