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猴给北京人带来的生活乐趣

旧时猴给北京人带来的生活乐趣

自打耍猴儿的猴进入北京人的生活后,就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生活乐趣。譬如相声中一个猴牌肥皂,就引出了一个马大哈买猴儿的逗笑故事,在京城中已是人人皆知。

再譬如,人们带孩子上动物园,常用语是“走哇,上动物园看猴儿去”,而不说“看长虫去”,可见猴是多么讨人喜欢。

其实北京还许多关于“猴”的土话。例如,“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长了毛,比猴还精”“猴嘴里抠枣儿——没门儿”“猴吃麻花——满拧”“猴找虱子——瞎掰”“猴儿戴胡子——要一出没一出”“猪八戒摆手——不伺猴(候)”。

还有形容小孩淘气,如“猴儿了吧唧”,“猴儿讨厌”,“话猴子似的”;形容小孩子弄脏了手脚:“泥猴儿似的”,“脏猴儿似的”;说小孩嘴馋,“馋猴儿”;说人瘦,“瘦猴似的”; “别猴儿着我”,把“猴”字当动词用了。

五六十年代,北京曾创制出一种连带帽子的棉大衣,人称“棉猴儿”。这是因为将帽子戴上后,一抽紧,仅露出一小脸儿,状如猴儿。把大的物件放在小的东西上,形成上大下小的悬殊状态,叫“猴儿顶灯”。

北京还有一种民间工艺品——毛猴,那是一种用中药辛夷、蝉蜕粘成的形神兼备的小摆件。辛夷,为玉兰花谢后的花托,细长圆形,遍体毛绒绒,用来做毛猴的身躯,用蝉蜕的口器做猴头,节肢做猴爪。制成后,与真猴唯妙唯肖。

旧北京街头还有一种特有意思的糖制品——猴拉稀,做法是:用软饴糖捏成个小猴模样,粘在细高梁杆上,再在小猴的头顶和身下各粘一个饴糖捏的小浅碟,然后将一根细芦苇插过小猴身子,上下端都接着小浅碟。

上碟里盛些掺着熟芝麻粒的糖稀,那糖稀便顺着芦苇管滴到下面碟儿里。此套糖玩具兼糖食品起名就叫“猴拉稀”,既能玩,又能吃,当年备受儿童欢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