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是谁?兼谈他的名作《从军行》
杨炯,字盈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生于公元650年,“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自幼聪明,爱读诗书,十三岁的时候,应神童举,授校书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至詹事司直。武则天登基以后,杨炯左转梓州司法参军,后来迁盈川令,大约卒于公元692年。
杨炯是一位以五律见长的诗人,他现存的十五首五言律诗,全部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要求,“在促成五言律的定型化方面,他与杜审言以及沈、宋等台阁诗人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例如《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古乐府题,见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在内容上,多是反映军旅战争的事情。
杨炯这首诗,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五言律诗。“西京”和“凤阙”都是指长安,战争的烽火从边地一路传到了京城,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牙璋”是古代发兵用的兵符,由两块拼合而成,分别为朝廷和部队的主帅掌持,其相嵌合的地方呈牙状,因此叫作牙璋。
这首诗大致是说调兵的符令已经离开了皇城,战争一触即发。刚刚还在调动军队,铁一般的将士们便直捣龙城。龙城原是汉时匈奴大会诸部祭天的地方,这里代指敌军的要地。
边地苦寒,大雪搅昏了褪色的军旗,狂风大作,风声夹杂着鼓声,场面十分的壮观。
诗的最后一句,作者说宁愿做一个冲锋陷阵的百夫长,也不情愿只做一名笔砚书生。这一句议论,表达了杨炯投笔从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