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寻隐者不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寻隐者不遇》是贾岛的诗作。某日,贾岛去拜访他的一位隐士朋友。贾岛缓步拾阶而上,山路陡峭,走着走着不免有些气喘吁吁。

好不容易走到山腰的一处平地,只见一株苍天巨松直耸云霄,一看就是百年古树,松树下坐着一位童子,贾岛一眼认出来:这孩子,不正是好朋友的书童吗?

于是贾岛走过去,问道:“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你的师父呢?”

童子一见是贾岛,忙行礼回答:“先生好。我师父采药去了。我奉命下山采买一些东西,刚刚走到这里正要休息一会儿呢。”

贾岛一听,哎呀,不巧,朋友采药去了不在家啊。他还抱着一线希望,连忙再问:“那你师父临走前可有交代过,他去哪里采药去了?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童子摇摇头:“师父一向都是闲云野鹤似的,反正他肯定在这座山里面,他没说会去哪里,也没说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您看山上这么厚的云层,山路崎岖幽深,找他老人家是肯定找不到的。”

贾岛听了童子的回答,也心知他说的是事实,不免轻轻地叹息了一声。虽然爬了那么久的山路,却见不到朋友,未免有些遗憾。

可是转念再一想,朋友这种生活状态不正是他一直向往的吗?就像白云流动一般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朝夕相处的便是这清新的自然,心情也如同白云一般清澈,不染半点尘埃,那正是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短短的二十个字,访客与童子的问答俨然都包含在其中。尤其巧妙的是,在诗中,贾岛故意隐去了访客的问话,只留下童子的回答,却能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这一问一答之间的亲切与自然。

而且,从童子简简单单的答话中,还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勾勒出一位高洁、自由、闲适的隐者高人的形象。

在这首诗中,出场的访客与童子其实都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位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隐士——童子的师父,诗人的好友。

也许,在这首诗中,白云象征的正是隐士的自由自在,苍松象征的则是隐士刚劲的风骨。所谓寻隐者“不遇”,不遇就是没有遇到的意思。“不遇”表面上只是写这次拜访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实际上表达的恰恰是诗人贾岛对隐士那种生活境界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

贾岛虽然被称为“苦吟诗人”,但这首《寻隐者不遇》仅仅用白描的手法,便暗含层层转折,清晰地呈现出一位隐者高致,读来真是仿佛没有半丝人间烟火气,意态闲雅,余味无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