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语的双声叠韵现象

什么是汉语的双声叠韵现象

声母相同,叫做双声,例如“参差”是双声字,因为声母都是(c);“高冈”是双声字,因为声母都是 (g)。

韵母相同,叫做叠韵,例如“缭绕”同属(ao)韵,“螳螂”同属(ang)韵,都是叠韵字。

双声字,声韵学家称为同母之字,训诂学家称为一声之转。叠韵字,声韵学家称为同韵之字,训诂学家称为音近之字。读古书应注意双声叠韵的现象,因为:

(一)古书上的人名、物名以及复音的形容词、动词等,多系双声字或叠韵字,例如“澹台”“灭明”“蒹葭”“唐棣”“蜘蛛”“掇蛛”“忸怩”“踟蹰”都是双声字;“皋陶”“芙蕖”“岜嵛”“窈窕”“辗转”“崔嵬”“优游”“逍遥”都是叠韵字。

(二)双声叠韵的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很多,所谓转注或假借字,常常可以从双声叠韵的关系上去观察。例如“粤”与“于”,“印”与“我”,“复”与“返”都是可以互训的双声同义字;“乾”与“健”,“坤”与“顺”,“坎”与“陷”,“离”与“丽”,“考”与“老”,都是叠韵同义字,以上都是转注。

还有双声假借字,如借“乃”为“仍”(仍的本义是“因”,乃的本义是“曳辞之难”,就是转折连词,仍从乃得声,可知古时乃仍双声,故借乃表“因”义),借“利”为“赖”(赖从贝字得形,从剌字得声,本义是赢利;利字从刀,是铁器,现在拿它代替赖)。

有叠韵假借字,如《易经》借“羊”为“祥”,《书经》借“麓”为“录”。明白双声叠韵和字义相通的关系,对于古书的了解大有帮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