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看法。孔子常提到君子和小人两种不同的人,在他看来,君子是道德高尚、重视仁义、轻视利益的人,值得赞扬和学习,而小人则是德行恶劣、重视自己的利益的人,应当被批评。
孔子常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他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这是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不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所以君子的内心“坦荡荡”,而小人心胸狭隘,又十分在意自己的利益,所以小人的内心“常戚戚”,总是忧愁、烦恼。
《论语•宪问》中还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是说君子向上,追求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利益。孔子还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认为君子能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美好的期望,而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或让别人经历不好的事,而小人恰恰和君子相反。
孔子赞扬君子、批评小人,把做君子当成是做人的目标。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以及论述,也成了儒家学说十分重要的内容,后人常用君子来形容品德高尚的人或行为,而用小人来形容不讲仁义道德的人或恶劣的行为。君子被人尊敬,小人被人鄙视。
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儒家学说中一对对立的概念,是以道德品行为标准对人的划分。“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品行低劣。孔子认为君子重义轻利、严于律己,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不乱说话但能踏实做事,懂得为他人着想,而小人重利轻义,苛求他人,往往花言巧语、巧言令色。
孟子同样认为君子道德高尚,而小人品行低劣。荀子坚持“性恶论”,认为君子和小人都有欲望,两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们的区分在于君子向往高尚的道德而成为君子,小人反之成为小人。
儒家学说有时也将君子与政治相联系,认为君子是处于统治地位而且有道德的人。但是道德品行、个人修养境界始终是儒家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