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图书分类法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图书分类法简介

我国图书的主要类别,在刘歆、班固时代,是六分法;自隋唐以至清,大致可说都是四分法。

刘、班二氏分群书为六艺、诸子、兵家、诗赋、术数、方技六大类。荀勖改分为甲乙丙丁四部,《隋书•经籍志》也分四部,并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清修《四库全书》,就是分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再分四十三类。

我国目录学家认为图书分类可以表示学术源流,我们试就六大类变为四大类的这一点来看一看学术变迁大势吧。

刘、班六大类的子目:

(一)六艺,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目;

(二)诸子,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以上九家称九流)、小说家等目;

(三)诗赋;

(四)兵家,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等目;

(五)术数,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目;

(六)方技,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目。

刘、班这个分类,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比方六艺,本来以古代官书为限,不应将《论语》《孝经》(这应入子部儒家)列入,《小学》也应列为诸子的一家。诸子中的杂家不能算家,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小说不同,大约只是一些没有形成系统的笔记之类,也没有成家。

兵家应该列为诸子的一家。阴阳家包含科学与宗教迷信,应该和术数、方技合为一大类,而分天文、方技(方技一类全属医学)、卜筮及其他子目。

但从刘氏当时与其同事分工校书的情形看来,他那种分类不过是为了分工的方便,较少学术的意义。如果照我们修正的办法,就应分成六艺(即历史)、诸子(即哲学社会科学)、诗赋(即文学)、阴阳或五行(即科学)四大类。

但后来事实上的四大类,却又不是这样分的。原来的“六艺”分成了“经”“史”两大类。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因为尊重六艺为经,又有许多经师作注疏,六艺就改称为经部,且仍居第一位;又因为史书逐渐增加,不能再附在春秋家后面了,于是就另辟了史部。原来的“兵家”“术数”“方技”都并入了子部。原来的“诗赋”改称集部,内容扩大了很多,包括古文、骈文、词曲之类。

四部之中,只有子部包含有价值的内容,如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应用技术等科,完全属于子部,但子部的书反而不及其他三部的多,这实在表现了中国学术的退步。同时编目人主观上也怀抱着士大夫轻视儒家以外各家学术的心理,如《四库全书•凡例》就说“以阐圣学明王道为主,不以百氏杂学为重”,所以科学、艺术都没有独立作为一部,甚至把墨家、名家等类名取消,一律归入杂家。

现代图书编目,因为要用号码,所以用十分法,主要类名及号码如下:

0-总类

1-哲学

2-宗教

3-社会科学

4-语文

5-自然科学

6-应用技术

7-艺术

8-文学

9-史地

如各大类之下再分小类,小类之下再分子目,则将号码增加位数,通常为三位,除类码外,还有著者号码附在下面。插架时按号码排列,寻找起来就不困难。同时现在图书分类也符合学术上的类别。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