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邓攸无子”的典故源于历史上的哪个故事(3)

成语“邓攸无子”的典故源于历史上的哪个故事(3)

此事在过去并无太多争议,然而近些年却屡屡被人指摘。其原因是邓攸违背人伦,近亲结婚,有亏德行。其实,用现代人的时代背景去评判古人,这有点吹毛求疵。因为如今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乱,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时女子出嫁,都是外族,除非被休,基本上是不能回家的,对于外甥子女可能多年都未谋面也有可能;不比同族兄弟,居住在一起,可以经常见面,侄子女是认识的。这就是在《邓攸传》中,在逃难时,邓攸携带弟弟一家,而没有提及姐妹,这是时代原因。

永嘉之乱,人们纷纷南逃,亲属流离失所,相互很难遇上,而邓攸外甥女被当成小妾,自然是被买卖而来,年龄幼小(古代女子十几岁就出嫁),面貌变化较大;况且当时女子只是某某氏,并无名字,因而邓攸不知是外甥女有情可原,这也是历史导致的悲剧误会。再一个,那就是古代近亲结婚非常普遍,宗法社会只要是不同姓就可以,姑表亲、姨表亲比比皆是,一直到近代还非常流行。现在人只是因为二人是近亲,不考虑历史背景,妄自指责,确实有失公允。

邓攸青史留名并非源自缚儿于树和纳甥为妾,而是因为其清廉为民,造福一方。《晋书》记载,邓攸与刁协、周顗(伯仁)素厚,因而前往东晋,得到晋元帝司马睿重任,先任太子中庶子,然后授以吴郡太守。当时东晋刚刚成立,需要稳定局面,赢得江南百姓拥戴,而邓攸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邓攸无子

邓攸任职吴郡太守,自己带着米粮前去上任,除了饮用吴郡之水,连俸禄都不要。当时吴郡遭受饥荒,邓攸上表赈灾,未经批准,就立即开仓救民,因擅自开仓遭到弹劾,被晋元帝赦免。邓攸在任上,“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来邓攸因病去职,郡里有迎送钱百万,邓攸不受一钱!百姓听说邓攸要走,数千人拿绳牵住坐船,不让走,邓攸不得已,只好半夜才悄悄离去。

吴郡百姓前往御史台乞求能够让邓攸再留任一年,然而当政者不听。于是吴人做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百姓一直等到天明,希望能够将邓攸挽留,可是却无法办到,新来的谢太守不想要却推不走!能够得到百姓如此拥戴,古往今来有几人?!

邓攸后来官拜侍中,转吏部尚书、护军将军、会稽太守、尚书右仆射(《资治通鉴》为左仆射),咸和元年(326年)病逝。晋成帝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加授金章紫绶,并以少牢之礼祭祀,其侄邓绥为其守孝三年,今原籍襄陵邓庄有乾隆年间石碑一通,上刻“邓伯道之墓”纪念。

邓攸无子

邓攸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不贪一钱,清廉如水,深得百姓拥戴,因为存侄弃子,后又误娶外甥女,发誓不再续妾,以至于没有子嗣,因而百姓感恩,替邓攸不平,时人评价:“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后来就成了成语“邓攸无子”、“伯道无儿”,意思是有德行有良知的贤人,却没有后代,真是让人伤心啊,不由得问苍天,是不是太无知无眼了?!而一些评价认为其缚儿于树有亏人伦,无后是报应之语,就是妄人胡言乱语了,岂不谬乎!

“邓攸无子”这个成语典故,被后人铭记,千古传诵,有众多诗词文章赞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是无子有女,常以邓攸自喻,我们撷取其中一首诗作为结尾吧:

《闲坐》

唐白居易

暖拥红炉火,闲搔白发头。

百年慵里过,万事醉中休。

有室同摩诘,无儿比邓攸。

莫论身在日,身后亦无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