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为什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都在世的时候,不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具体的去处。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的名言,表现了儒家“孝”的道德观念。孔子认为人应当孝敬、侍奉父母,因此父母在世时,就要守在父母的身边,侍奉父母,这样就不能“远游”了。
但是,孔子并不是说人绝对不能出远门,而是认为如果要出远门,一定要有确定的方向和去处,这样父母就不会太过担心,也是做到了孝敬父母。
孔子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对他们的衰老感到担心,这也是孔子关于孝的名言。
孝是儒家十分重视的道德品质,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和首要的责任。
孝敬父母就是要心中想着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赡养父母,最好是自己能够扬名天下,从而让父母跟着自己变得尊贵。孝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为亲负米
孔子的弟子子路十分孝敬父母。早年子路家中贫困,他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给父母吃。
后来子路做了大官,十分富贵,但父母已经去世了,他吃着丰盛的食物,感叹道:“虽然还想吃野菜,为亲负米,却已经不能够了。”这则故事收录在《二十四孝》中。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芦衣顺母
孔子的弟子闵损(字子骞),在德行上可以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闵损年幼时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的时候给两个弟弟穿棉花做的棉衣,却给闵损穿用芦花填塞的衣服。
有一次出门,父亲让闵损驾车,阂损因为寒冷而发抖,父亲这才知道闵损的衣服虽然很厚,里面却是不能抵御寒冷的芦花。父亲因此明白闵损受到了后妻的虐待,要休掉后妻。闵损却求父亲饶过自己的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个人受冻,休了继母,三个孩子都要受苦。”
闵损的继母听说以后十分后悔,改正了虐待闵损的做法。这则故事记录在《二十四孝》中。
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