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的种植史及红花的药用功效
红花,又称红蓝花、草红花、刺红花,早在汉代就已引入我国,在本草首先收载于唐朝《新修本草》中,因为“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
红花药材来源于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在夏季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红花为直立草本植物,高45 - 150厘米,叶子披针形,边缘有针刺,夏季开橘红色花。
红花原产埃及及尼罗河上游、西欧和北非,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晋朝张华《博物志》记载,西汉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得红花种子,于公元前126年带回长安,先在长安、洛阳栽培,后来逐渐扩大到全国;后由中国传入高丽(今朝鲜和韩国),经高丽传入日本。
新疆天山南北为我国红花的主产区,名列全国之最,质量也属上乘,为新疆四大名贵药材之一。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功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多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症。
红花中含有红花苷、红花醌苷、红花黄色素、红花油等成分。研究表明,红花有轻度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以红花为主药治疗冠心病,不仅可缓解心绞痛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尤其对轻、中度慢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另外,红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有抗炎、镇痛作用。红花能刺激子宫收缩,尤其对已孕子宫更为明显;所以对孕妇忌用,对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的女性患者也不宜用或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