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业绿色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
农业绿色革命源于墨西哥和菲律宾。20世纪50年代,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支持的研究所在墨西哥培育出了一种高产、株矮、秆硬的小麦,它耐肥、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一研究所利用印尼水稻与中国台湾的矮秆水稻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矮秆、耐水、耐肥、生长快、产量高的“神奇”水稻。这两种新的粮食作物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食物短缺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这场“绿色革命”也出入意料地引发了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一点在印度表现得十分明显。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引种这种杂交小麦。经过5年,其小麦产量几乎翻了一番。1965-1966年间,印度从国外进口小麦近千万吨,可到1971年,印度非但不再进口小麦,反而有好几百万吨的剩余。
推广新杂交小麦,需要施用较多的化肥,需要及时灌溉充足的水,需要新的农业知识与一定的资金。在印度,只有较富裕的农民才具有这些条件。他们种植该种小麦,尽管要付出较多的费用,但却可获得更大的利益。而穷苦农民一无文化、二无资金,且租佃别人的土地,不敢冒此风险,只好仍种植传统品种的小麦,维持原有产量。
地主们看到新杂交小麦的好处,为了收取更高的地租,往往收回土地,转租给富裕农民。富裕农民则设法租用更多的土地来种植新杂交小麦以赚取更多的钱。
于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向富裕农民出卖劳动力。但是,富裕农民一旦认为使用机械比雇佣劳动力更合算时,便拒绝雇工。
这样就使农村中产生了两极分化,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结果,失去土地、无处劳动的农民便转向城市,加入棚户ⅸ的半失业大军,从而使“城市病”加剧。
粮食增产使进口减少是件好事,但剩余的粮食又带来了新问题。由于印度粮价高,国际市场粮价低,要将多余的粮食出口,还需要政府补贴。而且小农经济所生产的粮食质量不稳定,加上品种不统一,也给销售带来困难。
在印度国内,原来吃不饱的人仍然没有多余的钱买粮,只能望粮兴叹。若将粮食贮存起来,则要增加投资建仓库,而且还要眼看着资本积压和粮食损耗。故而有人设想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解决此困难。
“绿色革命”给印度社会带来变化,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一个矛盾的解决就会给另一个矛盾的产生提供可能。同样,一项生产技术的革新也可能给社会其他方面带来影响。
当然,各国情况不同,影响与问题也不尽相同。文化地理学家则更需要注意文化扩散给各地、各民族原来的文化所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