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中夫系亲属称谓名称及特点简介
夫系亲属称谓是嫁为人妇的女子对夫方家族成员(也是婚后自己家庭的成员)的称谓。在中国,妻子对丈夫的亲属的面称与丈夫相同,背称有:
夫之父母:公公,婆婆;他爷爷,他奶奶;俺家他爷爷,俺家他奶奶。
夫之兄嫂:大伯哥,妯娌;他大爷,他大娘。
夫之弟、弟媳、小叔子,妯娌;他叔,他婶子。
夫之姐妹:小姑子;他姑。
女子嫁到夫家,成为这个家族的一员,她不仅是丈夫的媳妇,而且是全家的媳妇,中国人常说某个妇女“是××(公公名)家的媳妇”就说的这意思。她不仅要侍奉、服从丈夫,而且要孝敬、伺候公婆,还要依礼处好与大伯哥、小叔子、小姑子的关系。
她与他们是“一家人”,但又与他们不同,他们之间是有血缘联系的,而她在这个家中是异姓、外来人,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处处谨言慎行,按照传统文化所规定的各种礼仪要求去做。这就是夫系称谓发生的大致处境。
妻与丈夫家族成员的亲属联系实质上是以丈夫为中介的,但在传统家庭中单纯的夫妻关系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关系,它要加上亲子关系才能构成为家族和社会所认可的三角结构的关系单元。
“妻子”一词的文化含义不仅仅是“丈夫的配偶”,而且是“家族继承者的母亲”。她在夫家的身分是这两笔杨,一是以丈夫为中介,一是以孩子为中介,所以夫系称谓也有与此相应的两种类型:一是从夫称,即现在的面称,“爸爸”“娘”等;二是从儿称,现在用于背称,“公公”“婆婆”“他爷爷”“他奶奶”等。
由于传统文化不重视甚至有意忽视夫妇之爱,而强调两性结合的传宗接代功能,妻子在传统家庭中作为“家族继承者的母亲”的角色重于“丈夫的配偶”的角色。所以她与夫家成员的亲属关系也主要是以儿女为纽带来联结的,这在称谓上体现为她常被人称为“××他娘”,而她也惯用从儿称来叫其他家族成员。
从儿称在古代夫系称谓体系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用于背称,而且用于面称。如《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夫之嫂)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其中“伯伯”“小叔”为从儿称。
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潘金莲欲勾引武松时,殷勤地几乎每句话都称“叔叔”,等遭到拒绝而恼羞成怒时,便骂“武二那厮”“你这腌混沌”,或以“你”来代“叔叔”称呼。可见从儿称“叔叔”是带有敬重的礼仪意义的。
现在,“大伯哥”“小叔子”这两个称谓语主要用于同夫家之外的人说话时指称夫之兄弟,它们是从儿称的变异形式,以与纯粹的儿女辈称谓相区别。“大伯哥”是从儿称与从夫称的混合。“小叔子”是在从儿称“小叔”上加了后缀“子”。“叔”作为儿称早在先秦以前就存在了,《尔雅》记载:“夫之弟为叔。”“小姑子”是在儿称“小姑”上加了后缀“子”,它也用于同夫家以外的人交谈时用。“他爷爷”“他奶奶…他大爷”、“他大娘”等称谓是另一类从儿称,也是背称,但一般在家族内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