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知多少

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知多少

贵州境内的各民族,由于长期错居杂处,民俗文化互相影响。散居于土司辖区的汉人,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居住于流官统治区的城镇和交通沿线的部分少数民族则逐渐汉化。

在语言文字方面,很多人都通汉语,即除了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以外,还能听懂甚至能说邻近民族的语言,不过汉语已成为各地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只有部分山区少数民族不通汉语。

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布依族、苗族。布依族大都聚族而居,民族服装多为青色、蓝色或白色,男子穿对襟短衣,着长裤,也有穿长衫的,头包青布帕或戴小帽;妇女穿大襟短衣,着长裤,衣襟、盘肩,衣袖和裤脚大多镶有花边,喜围绣有图案的短围腰。

妇女发型多是盘长发辫于头上,戴青布头巾;婚后一两年或较长时间需改戴“夹壳”或包高头,作为已婚标志。妇女节日盛装时喜戴手镯、项圈、头簪等银饰,平时服装与汉族区别不大。

贵阳境内的苗族多依山而居,苗族男子蓄发包头巾,上装无领、大袖,下装宽裤脚,以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女子头顶束髻,“壅发”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及项圈,穿裙子。

现在,苗族大多仍穿百褶裙,颜色以青、蓝为主,裙面有的素净,有的绣花,有的挑花或镶边,也有的几种并用。妇女上衣开襟,很少用纽扣,以花带束腰。

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是贵阳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布依族的跳年(跳地戏)、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苗族的跳洞、跳场、跳菜花场、四月八、跳米花场等。每年四月八节,贵阳苗族都要聚集在市中心的喷水池附近,举行盛大的民族游艺活动。

黔北遵义地区是著名的革命圣地,红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即在此召开。黔北各县普遍流传花灯,其类型有“愿灯”、“瘟灯”、“耍灯”等。“愿灯”、“瘟灯”缘于许愿,目的是酬神祈吉;“耍灯”不请神,以庆贺为目的。花灯无固定的花灯戏班,要唱花灯则临时组成戏班。

黔北傩戏,古朴独特,各县均有分布。傩戏中的主神为“师爷师娘”或称“傩公傩母”,举行冲傩活动的目的是驱鬼逐疫,消灾纳吉。傩戏程序繁杂,祭祀和表演错杂进行。表演傩戏要戴面具。剧目内容有民间神话传说,也有历史题材,唱腔有九板十三腔。

民间传统体育“打篾鸡蛋”,流传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篾鸡蛋又叫“篾绣球”,碗口般大小,用薄竹篾染色编成,内装小石子或铜钱。有过河、换窝、进缸、盘子等多种打法,除换窝外,其他都可分队进行,人数不限。

舞狮多在春节期间进行,一人扮狮子,二人扮笑和尚,二人舞狮,用方桌七至九张相叠成高台,顶端一张脚朝天。舞时,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机灵的猴子和迟钝的笑和尚相逗相戏,在台上台下表演各种滑稽、惊险、高难动作。民间饮食较有特点的是土家族的油茶、仡佬族的“三幺台”(节日、嫁娶、丧葬及重大喜庆时的三道筵宴)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