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标——水族的原始表意形式
在水族地区旅行,不时还可在村前寨后、山路途中,以及木楼门楣、孩子背带上,看到用芭茅草或小竹枝挽结而成的大小草环儿、竹圈儿。这就是水族人民古老的“打标”。
打标是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区的侗、水、瑶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表意形式。此俗带有原始社会时期“结绳纪事”的痕迹。
村民一般多用茅草或竹枝打标,也有刮削树皮来作记号的。打标的形状,一般是挽成圆圈状,也有打成耳朵状、田螺状、箭头状的。打标人将草标、竹标插于山林、田头,或置放于工具、物品上,或悬挂于门上、井栏上。于是,便表示打标人已占有该处山林、田地、工具、物品,他人不得侵占,或表示有所禁忌、回避,或表示打标人对神灵的祈求,等等。用于不同地方的打标,民间分别呼之为山标、水标、田标、寨标、鱼标、约标、泉标、门标、路标以及特标,等等。
打标广泛应用于水、侗、瑶等民族的日常生产活动、社会交往和信仰崇拜之中,反映了古老的传统习惯和淳朴的道德风尚。例如,在侗族村寨,常在水井或泉水边见到草标。这是当地侗民告诉过往行人:这里的井水,泉水,清凉甘甜,可以饮用。
村民和过往行人,也依俗尊重打标人的意愿。他们对插有草标的荒地,不再去开垦;见了挂有草标的物品,决不捡拾……倘有违俗者,轻则受到村民的谴责,重者还要赔偿或罚款。对于像插于井旁、泉边的草标,村民还自觉维护,他们一见草标枯烂了,立刻又给插上新的草标。
打标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水族甚为流行,用途广泛,表意丰富。水族的打标内容和用途有下列6种。
一、表示占有的。例如,某人发现一块宜耕荒地而来不及开垦;砍倒了树木,一时扛不回去;在水塘里放养了鱼儿,等等。只要往荒地、树木、池塘水面上放了草标、竹标,便表示这些已有“主儿”,他人不得再占有和取用。
二、注意信号。如插于秧田的草标,表示已播下谷种,提醒别人不要下田踩踏或放牲口、家禽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