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发展小史
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了,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
到了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事。《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周的史官,博览古今典籍。可见老子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确凿无疑的了。孔子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宝书。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于此可见。
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的图书馆有了一个大发展。但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的图书遭受了一次大摧残。到了汉代,惠帝取消了禁书的法令。武帝时,下令征求遗书,并设立了国家图书馆,设置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
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了这个办法。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等都是藏书的地方。公元前26年,汉成帝派陈农到全国各地征求书籍,并命令学者刘向等人分别加以整理。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发明造纸之后,抄写书籍的人多了起来。到了七、八世纪,便出现了专门买卖书籍的书店。南朝梁武帝时,仅文德殿藏书就有二万三千一百零六卷。又据史书记载,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有书三十车,南朝梁代文学家任防藏书万余卷。
隋文帝时,秘书监(即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派人到民间搜求异书,每卷赏绢一匹,抄写完毕,原书归主。如此抄录书籍,共三万余卷。唐玄宗特设修书院,专掌抄校书籍,用女子做管理员,在长安抄写了五万一千多卷书,藏在乾元殿。安史之乱,损夫殆尽。唐文宗时,又重行抄写了一次。此外,南北朝以后各代朝廷还曾大量收藏佛经,可惜后来也大都毁于战火。
宋太宗建立崇文院,是专门藏书的地方。后来另设书库,叫做秘阁。元朝先设宏文院,后立艺林库,专为收藏书籍之用。
明代的文渊阁也是一个大图书馆。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定都北京,令将文渊阁藏书各取一部送到北京,共一百柜。这就是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刻书事业也发展起来。私人藏书也比以前多了。明代从事刻书的有名人物之一毛晋,私人藏书多达八万四千余册,大部分是宋元挂本。据说,四方到这里看书的,“轴轳衔接,二十余里”。明代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是现存的最老的私人图书馆,建于嘉靖末年,在宁波月湖之西。原有藏书七万多卷。清乾隆以后,屡经盗窃,散失甚多。至解放后,尚存一万三千多卷。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名的巨大丛书《四库全书》,是按清乾隆的意旨编纂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共收著作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卷。最初只写四部,分别藏在北京宫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热河的文津阁。后又添写三部,分藏在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江浙的三阁可供人阅览,派有专员管理并设立收发档案。
在我国,开始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大约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在正式公文上出现“图书馆”这一名词是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的折子上。
我国现在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原名京师图书馆,于清朝末年(1910年)开始筹建,于1912年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