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两都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周朝的两都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周朝是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它起始于公元前11世纪,终止于公元前256年,经历了约800年之久。

周原是居住于甘肃东部的部落。后来,逐渐东移,进入渭河谷地。当其居于岐山之下的周原时(今陕西扶风、岐山之间)得到发展,建国号为周,成为商的诸侯国。在周文王时,受商封为西伯,在沣水西岸造沣邑为都。文王死后,子武王继位。当时商王纣暴虐,引起诸侯反对,武王遂联合诸侯与纣战于牧野,获全胜。结果商亡,周立。

周原是商的远在西边的方国,在其灭商以后,却遇到过去商取代夏以后所未遇的问题。商原来的首都与中心地区距夏都与京畿之地并不太远。但是,周的首都在取代商后则只经沣迁至其不远处的镐,仍在渭河流域。该地距商王朝的中心地区相距超过数百公里,而且经今潼关到洛阳还有近250公里的山地。

这样,给周带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其都城的选址。在原地不变,则远离中心地区、鞭长莫及,对管理新地区极为不利。而且商已有约600年的创业历史,在殷地也有约200多年,要想控制这个地区并非易事,一旦出现动乱,极可能失掉周取代商后建立的政权。如果离开原都沣前往殷地,则又会远离原来基地,处于商的遗老与遗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就会给新成立的政权带来许多隐患。

当周的开国之君武王姬发权衡了都城迁与不迁的利弊之后,终于决定首都仍设在自己的根据地渭河流域。为便于控制商亡后的大量遗民,对商的中心殷地,命商的最后王——纣王的儿子武庚分领其众。但是,为防止武庚的作乱,留下自己的三个兄弟一管叔、蔡叔和霍叔分管其地,借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周武王认为用此办法可以解决对新占地区的控制。

可是,事与愿违。在武王去世以后,嗣子成王年幼,由其叔周公摄政。管叔、蔡叔等不服王命,遂与武庚及东方一些诸侯举兵叛周。这次危及新王朝周的命运的叛乱,虽然被周公用3年时间予以平定,稳定了局势。但是,这也证明原来所采取的措施是不合适的,必须另辟蹊径。

周公在平乱之后,吸取其教训,不得不采取新办法,即建立新的陪都的办法。周公选择伊、洛河下游河畔建一王城,称东都,并留驻八师兵力于此,以加强周对东方的控制。这开创了我国为控制广大国土而设陪都的先例。同时,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在东部地区增设大量同姓方国。

周在设立两都后,其西面的镐京,在全国的国土区位来说,不但设置有些偏西,而且也接近当时周边的少数民族。当其强盛时,这些不足之处并不明显。到周十二世幽王时,其西边的少数民族犬戎兴兵入侵,攻下镐京。幽王子不得不避难迁往东都洛邑。原来设立东都是作为辅佐周的首都镐京负责控制东方的陪都,未曾料及镐京失陷之后,挽周于危难之际,使周的政权又能继续存在了约500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