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南衙北司指什么?南衙北司之争名词解释

唐朝的南衙北司指什么?南衙北司之争名词解释

唐朝的南衙北司之争是指唐代后期文官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

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

唐初,宦官集团受到特别的抑制,“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阶第四,不任以事,惟门閤守御、廷内扫除、禀食而已”。

唐朝的南衙北司指什么

到玄宗时期,宦官由于受到皇帝的宠信而拥有一定的实权,但这种实权非常不稳固,完全处于王权控制之下。如宠臣高力士。

安史之乱后,宦官逐渐掌握了军权,南衙北司之争由是展开。宦官集团崛起的表现,在军事、内政两端。军事上体现为对中央禁军的控制,内政上体现为枢密院决策权的提升。

这种崛起始于李辅国。这之后,宦官程元振接管禁军。再之后,掌管禁军的是宦官鱼朝恩。德宗时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太监掌管禁军,与二枢密使合称“四贵”,得以参预机密。

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更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能操纵官员的任命,掌握废立皇帝乃至生杀皇帝之大权。

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发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顺宗即位启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等人,实行“永贞革新”,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不幸失败。

文宗时期,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

经过这两次斗争,宦官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地位更加巩固。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

到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的力量,才最终消灭宦官势力。南衙北司之争至此才宣告结束。

总之,唐代的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是导致唐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