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哪些观点?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
董仲舒年轻时专心于经学,在汉景帝时做过博士,颇受汉武帝器重,即便后来辞官后在家著书,朝廷也会在每次有大事议论时派人去询问其意见。
相传董仲舒死后,汉武帝路过他的陵墓,为表尊敬特别下马步行,所以其陵墓被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
1、在政治上,他提出“大一统”的理论,主张“尊君”,认为君主“受命于天”;提倡德治和法治并重,限制土地兼并。
2、在哲学思想上,董仲舒继承了西周以后的“天道”“天命”思想,将自然现象与“天意”相联系,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学说,人要认识并顺从“天意”。
3、在道德伦理方面,根据儒家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强化封建统治的尊卑之序。
董仲舒的学说,基本上是为了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而创立的,其吸收道法思想而提出的许多新的儒学思想被后世所沿袭。
董仲舒学说的推广和政治主张的实行使得儒学真正成为全面影响中国社会的正统学说,极大地加强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年不窥园:
三年间眼睛不看花园,也作“目不窥园”,形容学习专心致志,丝毫不为外界诱惑而动心。出自《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