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连横之路

张仪的连横之路

离开楚国后,张仪没有向秦惠文王报告说服楚国的大好消息,而是径直北上前往韩国。当时苏秦游说韩王时,说韩国是军事大国,是战国的兵工厂,制造的强弓硬弩和佩剑天下第一。此次张仪前来,却避开韩国的的长处,先说韩国地理面积狭窄,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富。韩国是小国,即使土壤肥沃,物产也没有秦、楚、齐、赵等大国丰富。

张仪的连横之路

张仪拿韩国的短处与别国的长处比,韩王已被带入他的思路,自然被牵着鼻子转。苏秦游说以利益诱惑,而张仪却以武力威胁。

张仪恐吓韩王说秦国有百万军队,人人都像孟贲和乌获一样力大无穷。孟贲是卫国人,乌获是秦国人,两人都以天生神力出名。如果韩国不向秦国臣服,秦国大军一鼓作气可以攻取成皋和荥阳。

成皋和荥阳位于韩国中间。如果秦军攻占这两个地方,韩国就会被生切为两段。韩国原本就是小国,如果被切为两部分,国力更加不济,只能任人宰割。韩王思量再三,同意依附秦国。

接连说服楚国、韩国之后,半个天下已在秦国的控制范围之内。说服韩王后,张仪回到秦国向秦惠文王报告这个好消息。

张仪立下奇功,秦惠文王万分高兴,赏了他五个城邑,并封他为武信君。为完成连横大业,接受封赏后,张仪就马不停蹄地前往齐国。

在苏秦破坏齐国国家安全的事暴露后,齐国突然感到燕、韩、魏等国很危险,应该及早灭除。齐国想灭除弱小的国家,正需要与强大的国家连横。因此张仪出使齐国,正好赶上了这样难得的时机。

齐国与鲁国发生过三次大战役,三次战役都是齐国失败。鲁国虽然是战胜国,却最终亡国;齐国是战败国,最终却发展壮大。小国与大国打仗,即使小国能胜,它的百姓必定不能代价,很不明智。鲁国是小国,不能支撑长久的战争。小国与大国打仗,即使小国能承受战争之重,最终只有灭亡的命运。

按此逻辑推理,张仪又说,赵国不是小国,它与秦国打了五次大战役,三胜两败,总体而言占上风。然而,五次战役打下来,赵国阵亡了几十万青壮年,经济损失很大。以几十万人命和无数的经济损失为代价,赵国也只是保住了国都邯郸城,是得不偿失之举。

听了两个例子,齐王明白了。如果齐、秦开战,就算齐国每次都战胜秦国,齐国的代价将是亡国,因为齐国国力不如秦国。再说,齐国不一定能够战胜秦国。如果齐国在战场上失利,亡国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秦国必然乘胜追击,其他国家肯定会趁火打劫。

张仪提醒齐王,魏、楚、韩三国已经先后臣服秦国参与连横。如果齐国不吃敬酒,秦国会敬上罚酒,到那个时候,几个国家合击齐国,齐国一定不是对手。

渔夫告诉屈原,“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釂”。屈原品行高洁,宁愿做一块破碎的美玉,不肯掉落泥尘遭受污染。而齐王却只要能够保全自己,即使当一块乌黑油腻的瓦片也甘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