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孙承宗的早期人生经历

明朝大将孙承宗的早期人生经历

明朝的大将有的是,早期有徐达、常遇春,末期有袁崇焕,而其中一个近乎神话的存在,就是孙承宗。今天我们讲讲孙承宗早期的发迹史。

童年时期的孙承宗看上去就是比同龄孩子胆子大了一些,其他的也没什么不同,依旧走的是一条读书、娶妻、考科举的道路。

他16岁的时候,参加了科试,得了第一名,同年娶了一个姓王的姑娘为妻。而后,荣光消失,孙承宗顶着个秀才的头衔,安静地过了十年。

十年之后,已经28岁的孙承宗第一次来到京城,当然,他来这并不是为了参加什么科举考试,而是来工作的,给一个官员的孩子当家庭教师。

在京城教了一年,孙承宗不安分,又来到易州,给当时的兵备道房守士当家庭教师,而这次他的雇主的身份,直接影响了孙承宗以后人生的走向。

万历二十七年(1599),兵备道房守士被调往山西大同,就任大同巡抚。已经37岁的孙承宗带着妻子跟随雇主一起就任。

就是在大同,孙承宗第一次见识到了真正的战场,见到了将领是如何指挥军队,如何上阵杀敌的。

而此时孙承宗的雇主,那个大同巡抚遇到了一个将领最不想遇到的情况,那就是,哗变。这个时候,一向沉静的教书匠孙承宗站了出来,替他解决了这场兵变。

具体是怎么解决的,我们现在无从了解,但通过这次事件可以看出,孙承宗早已具备了临危不惧以及当机立断的魄力。

可能是战场给了孙承宗新的动力,他决定,不再流连于这份安逸的生活,于是,他重新踏上了科举的道路。

万历三十二年(1604)二月,42岁的孙承宗赴北京参加会试,成绩是第一百一十五名,但在随即举行的殿试上,一举夺得了一甲第二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榜眼。

随后,孙承宗进入翰林院,成了一名翰林编修。看似飞黄腾达,可实际上,在翰林院,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孙承宗只有等,而这一等,就等了十年。

万历四十二年(1614),已经52岁的孙承宗终于升官了,他被任命为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不久后迁左春坊左中允。这个官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是给皇帝讲课的。也就是说,孙承宗可以直接面对皇上了。

不过很可惜,他面对的这个皇上,就是那个只当了一个月就薨了的明光宗朱常洛。光宗死后,熹宗即位,孙承宗升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掌司经局管诰勒撰文,并被任命为熹宗的日讲官。

据史料记载,熹宗非常喜欢这个老师,一听孙老师讲课,皇帝就觉得有所顿悟,看来,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战斗经验,已经让孙承宗能够应对各式各样的学生了,就连朱由校这样只爱木器不爱江山的呆子,都能开窍。

从此,孙承宗坐稳了两代帝师的位置,而后的岁月,孙承宗充分运用皇帝对他的信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一个人在发迹之前,总会有那么一段的沉寂期,或是蛰伏期。在这段时间内,他可能会很平凡,甚至碌碌无为,也可能会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孙承宗进入权力中心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古代,这已算老年。但是,这个人却在别人已经安享晚年的时候,焕发出了无限的青春与活力,走向了自已人生的顶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