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慕名利、忠诚许国的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
明朝抗倭主帅俞大猷,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其实早在戚继光崭露头角之前,俞大猷就于嘉靖三十一年( 1552)率军夺取了抗倭战争的胜利。
在长达四十七年的戎马生涯中,俞大猷“忠诚许国”,不计较名利,即使功劳被夺也淡然不辩解,这样的操守连戚继光都自愧不如。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俞大猷《咏牡丹》)这首咏牡丹的诗便是他“独抱丹心”的抒怀之作,只是恪守原则、一心报国的俞大猷不被世人所理解。
沿海受倭寇骚扰最严重的地区里,江浙首当其冲。嘉靖三十一年(1552)朝廷调俞大猷任宁波、台州诸府参将。针对倭寇流动性强、随舰而战的特点,俞大猷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即以精锐部队围攻河道上的敌舰,并沿岸布下明军舟师,令敌回救时给他来个瓮中捉鳖。
次年三月,俞大猷率闽中楼船突击普陀山的倭寇新巢,将王直等倭寇围困于金塘岛的沥港,浙闽提督王抒经过一年的缜密勘察和周密的部署,令俞大猷从沥港正面进攻,他配合从背面的汤克宽截堵两面夹攻。
这一战,是舟山抗倭历史上首次大捷,因此俞大猷把沥港改称为“平倭港”。但因王直等余贼的逃脱,俞大猷非但没有被论功封赏,反而遭到了停俸的处分。
过了不久,按照俞大猷的布置,逃窜之倭寇被一举聚歼,取得了抗倭史第一次大规模的胜利,俞大猷才予俸如故。
自从倭寇在江浙惨败后,便转战到闽粤地区,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二十九日,福建兴化府城被倭寇攻陷,城内3000名百姓惨遭屠杀凌辱,御倭要冲平海卫也被敌人占据,朝廷上下大为震动,嘉靖调来谭纶任闽浙总督、俞大猷提升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福建都督刘显会同剿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二十一日深夜,根据事先部署,戚继光担任中军从正面主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侧面夹击,三军会师于平海卫围剿倭寇。经过5个小时排山倒海般的攻击,倭寇纷纷抱头鼠窜,斩获2200多名敌人,解救了被掳的3000百姓,收复了平海卫和兴化府城。
兴化大捷是福建抗倭史上的最大胜利。论功行赏时,谭纶升为副都御史,戚继光为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只有俞大猷得了赏银40两。
要说俞大猷不慕名利,这次最能体现他的胸襟,俞大猷同友人游清源山时,怀着喜悦之情于道旁的石崖上书写了一篇游记,其中仅以“竣事班师”四个字描述自己的战绩,不歌功颂德,亦不显受赏不公的愤懑,足见俞大猷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