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攻韩国还是南取巴蜀——司马错、张仪之争

东攻韩国还是南取巴蜀——司马错、张仪之争

战国时期,在秦国的西南方,蜀国是一方霸主。蜀王曾经封他的一个弟弟为苴侯,苴侯治下的汉中与巴国邻近,所以苴侯与巴王交好,然而,蜀王与巴王之间却有仇。

蜀王担心苴侯与巴王会联合起来攻打他,为了防患于未然,蜀王当机立断决定先派军攻打苴侯。

苴侯力量弱小不堪一击,战败后逃往巴国。巴、蜀两军相遇,战斗异常残酷,打得难解难分,最后发展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蜀王和巴王都向秦国求救。

好事自动登门拜访,秦惠文王很高兴,渴望吞下这块肥肉。蜀国是一方霸主,只要踏平蜀国,巴国等其他小国必然望风披靡,秦国就没有西南方的忧虑。然而,从秦国出军到蜀国,山地崎岖,道路险要,大多是连鸟兽都害怕行走的栈道。

正当秦惠文王思虑之时,东边的韩国趁机侵犯。到底是先去反击韩国,还是去吞并巴、蜀,秦惠文王左右为难。这时张仪认为,应先讨伐韩国,因为韩国接近周王朝的国都。

张仪使尽胸中韬略,为秦惠文王谋划了一个称霸中原的蓝图:

第一,秦国应该先与魏国和楚国做好邦交工作,拉好关系后,魏国和楚国就不会趁秦国反击韩国的时候横加干预。

第二,与魏国和楚国交好后,秦国火速出兵,占据太行山的羊肠坂道,如此韩国就在秦国的控制之内。

第三,控制韩国后,利用魏国和楚国,让魏国出兵断绝南阳的通道,让楚国出兵辖制郑国。等韩、魏、楚、郑等周朝周边的国家都被制住后,秦国径直攻取新城和宜阳。这两座城市被攻取后,秦军就兵临周朝国都。大军压境,周朝无力抵抗,天下就是秦国的。

如果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都走好,第四步就水到渠成。随便找一个借口,出动大军讨伐周王朝的罪恶,以此恐吓周天子。如果周天子识相,他能够当几年的傀儡天子;如果周天子敬酒不吃吃罚酒,杀一个没有军队的天子容易得很。占领周朝后,秦国再集中优势兵力,连魏国和楚国都吞下肚。

当然,周天子对百姓有象征意义,为了名正言顺,秦国应该先辖制各诸侯国,最后才打周天子的主意。一旦天下诸侯都被秦国玩弄于股掌,周天子自知无能,必然会献出象征国家权柄的九只大鼎。秦国拥有大鼎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按照地图和户籍分封,诸侯莫敢不从,天下同样是秦国的。

蜀国地处穷乡僻壤,尚未开化。即使攻取蜀国,第一士兵疲惫,第二百姓劳苦,第三国家耗费财力,代价极大不合算。况且,趁别国大乱就出军攻击,在外的名声也不好。

但是,张仪的上述观点遭到了司马错的反对。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南方霸主,如果秦国趁其与巴国交战而出兵攻打,定会有所收获。一旦占领了蜀国,秦国的疆界就会扩大,国家实力就会随之增强。

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蜀国将其攻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