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中山国的兴衰史
中山又称鲜虞,春秋末年我国北方民族鲜虞人建立的国家,位置在今河北正定的东北一带。战国时,其活动中心在今河北定县。
鲜虞国始建于西周,约在幽王八年,也就是公元前774年,距今2770多年。鲜虞的名称来源于鲜虞水。鲜虞水就是现今发源于五台山西南而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公元前506年后,鲜虞改名为中山。
中山建国后,在中山城定都,国名因都城之名而得,也称中山。中山城原名中人城,因城中有山,所以又叫中山城。中山建国后,日益强盛起来。
自公元前489年以后,中山国经常遭到晋国的攻打,经历了几兴几灭的艰苦岁月。公元前414年,武公又立中山国,建都于今河北定县,当时叫顾。
公元前408年,魏国发动征剿中山的战争,公元406年,中山国被魏国消灭。公元前378年,恒公再次建中山国,把国都迁到今河北灵寿县西北。
以后,国力日益强盛,采用铁制甲兵,修筑长城,与周围各国接触频繁。周显王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323年,中山和燕、韩、宋等国同时称王达30年之久,是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中山国当时疆域的北界是从安新经徐水向西的燕长城,南界到今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东麓,东至衡水,大致在今保定地区和石家庄地区的大部地区。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消灭。
中山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诸侯国,它夹居在燕、赵、齐三雄之间,疆域虽小,武力却很强盛,在中国历史以及河北地方史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