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桓帝、灵帝时的党锢之祸是怎么回事?

东汉桓帝、灵帝时的党锢之祸是怎么回事?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党争,宦官依靠皇权,向官僚士大夫发动大规模和残酷的迫害活动,致使官僚集团被禁止仕宦或参与政治活动,史称“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力量。

党锢之祸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动。其导火线是张成事件。方士张成交结宦官,因事先知道朝廷将要大赦,故怂恿儿子杀人。河南尹李膺不顾赦令,坚持将张成的儿子处死。

宦官诬陷李膺交结太学诸生,诽谤朝廷。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下令抓捕李膺等“党人”二百余人。宦官推波助澜,大肆制造冤狱。第二年,“党人”虽被释放,但被“禁锢终身”。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灵帝即位,外戚窦武与太傅陈蕃掌权,起用李膺等“党人”,密谋诛杀宦官。事败,窦武、陈蕃被害,李膺等人复遭废锢。

建宁二年(169年),宦官侯览又诬陷反对宦官的督邮张俭结党图危社稷,将李膺等百余人重新收捕,因牵连或陷害以至于死、徙、废、禁者又有六七百人。

熹平五年(176年),灵帝下诏州郡,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的亲属都免官禁锢。是为第二次党锢事件。

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直至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才下诏赦免“党人”。

党锢之祸是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大大地消耗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