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民房是什么样的?(2)
可见,板筑和土坯砌筑已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方式。而土坯的使用,还为用砖做建筑材料提供了启示。墙壁建成后,内外再抹上一层厚约三厘米的草泥,并用火将屋内地面和墙壁烘干,不但墙壁坚硬而且防潮。
这座房子山墙的形状已看不清,但参照七号房子的山墙,可知山墙在离地面一点二米处还有一个宽二米多的窗户,与之相对的另一山墙上离地面二点三米处有一个不大规则的方孔,高四十厘米左右,宽二十多厘米。
甲骨文中的“向”即是“向”字,向,就是不朝南的窗户。从而可以推知有窗户的山墙那边是住人的房间,带有不规格小口的山墙那边是生火做饭的处所,那个小口即是风窗。
从古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西周时的民房基本上也是这种形制。西周初期的《七月》诗,有这样的诗句:“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日为改岁,入此室处”,第七章还有:“我稼既同,上人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联系上面谈到的民宅,对这些诗句便易于理解了。天气冷了人们要把房间通道的棚架搭好修复,再把屋内老鼠熏跑,把北窗堵上,再用泥巴把柴门抹上。“穹窒”一词众说纷纭,解释不一致。有的说“穹”与“烘”音近相通;“窒”与“室”形近而误。“穹窒”即“烘室”,烘干屋室熏跑老鼠,这种解释不太贴切。张震泽先生解释为修复通往门口通路的棚架(名叫窒皇),这种解释还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