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太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机构

汉代的太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机构

汉代的太学建于武帝时期。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置博士弟子员(太学学生)五十人,这便是正式成立太学之始。

严格说来,我国历史上的最高学府,也应从这里算起。

汉代的太学

一、汉代太学的师资情况

太学是以儒家的五种经典著作——诗、书、礼、春秋、易(亦即五经)来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官就是五经博士,领袖叫仆射,东汉改为祭酒。

关于博士的选择,西汉以名流充当,采用征辟或荐举的方法而不通过考试;东汉则采取考试的方法,并且还要写“保举状”。

西汉选用博士的标准,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曾规定为“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东汉选博士的标准则要求知识广博,品行端正,身体健康,清廉节俭。除博士外,东汉还有都讲,是博士的助手,负责讲诵经文,解答疑难等工作。

二、汉代太学生的来源

汉代太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可以由太常直接从年满十八岁以上相貌端庄的青年中选送,也可以由郡国长官选送聪慧的小吏到京师受业,还有因“父任”而入学的。

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入学的资格和年龄都没有严格规定,太学生中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

太学生又有正式生和特别生的区别,正式生五十人是官俸,特别生没有定额,费用自理,实际就是当时的自费生。

所以太学生中也有一些穷学生,如倪宽曾替同学做饭以助学,翟方进的母亲跟他到长安去织布做鞋以供他读书。

三、汉代太学的教学内容

汉代太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主要是十几个博士各自开设自己研究的专业,即“五经”中的某一经。

因每一经都有两家以上的师传,先生传弟子,弟子再往下传,不能混乱,这叫做守师法和家法。

如《诗》有“齐”、“鲁”、“韩”三家,《书》有“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等,各家博士所开设的课程即相当于今天的专业课。

学生除选习专经外,还要上公共必修课《论语》和《孝经》。

四、汉代太学的学习年限

汉代太学不规定学习年限,只要考试及格就可毕业并按成绩授予一定的官职。汉代太学规定每年考试一次,叫做“岁考”,考试方法是“设科射策”。

“设科”即按问题的大小难易设为甲乙两科,然后写成密封试题,分置案上。“射策”就是应试者任意从题签中抽出一策,然后做出解释和回答。

试后根据不同科及成绩授予官职。考试成绩太差者则令其退学。东汉桓帝时,取消甲乙两科,改为上、中、下三等,并改“岁考”为两年一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