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长安为何能成为当时中外友好交往的中心
唐太宗对周边各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糜政策,以各部的酋长为都督、刺史,仍按其原来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对本族进行统治。
贞观末年,周边各族到长安朝贡者有所发展。贞观二十年(646年)八月,铁勒诸部酋长请求入朝。其中有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葱、跌结、浑、斛薛等ll部,各派遣使臣入贡。
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设宴招待使者,并赠送礼物拜官,还赐其酋长玺书。十二月,回纥、仆骨、多滥葛、拔野古、同罗、思结、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葱、白溜等各部首领,都亲自到长安入朝。太宗赐宴于芳兰殿,并且厚加给赐,还五日一会,友好的气氛甚浓。
各族首领或使者到长安朝见太宗,必然携带很多礼品;朝贡,更是以当地贵重土特产对唐皇帝的贡献。从礼节上看,这是以下对上的奉献。但这不是单方面的,唐朝皇帝在得到贡献的同时,也对来朝的各族首领或使者有大量的赏赐。
例如,薛延陀真珠可汗使其侄突利设到长安“纳币,献马五万匹,牛、橐驼万头,羊十万口”。太宗也“赐赍甚厚”。唐太宗以回纥、仆骨、多滥葛、拔野古、同罗等各部酋长为都督、刺史的同时,还“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吐蕃赞普派遣使臣到长安,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请求通婚。太宗许以宗女文成公主前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赴吐蕃,同时带去很多东西,如蔬菜种子、药物,还有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有关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后来,高宗还给吐蕃送去蚕种、桑苗,还派遣了养蚕、造酒、制造陶瓷器以及制造纸墨的技术工匠前往吐蕃。
所以说,周边各族到长安的朝贡,实际上是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唐朝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例如,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高昌(新疆吐鲁番)王麴文泰入朝,西域诸国也要遣使随之入贡,唐太宗派人前往迎接。魏征立即谏道:“今天下初定,前者文泰之来,劳费已甚,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则可矣,傥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
由此看来,各族使者到长安朝贡,沿途居民是要负担路费的。周边各族距长安甚远,路费的负担相当沉重,所以魏征认为若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
担任西北道安抚大使的李大亮也向太宗上疏道:“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帅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縻费。以中国之币帛,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
他建议,“请羁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怀德,永为蕃臣?盖行虚惠,而收实福矣。”李大亮所说的突厥,是西突厥。由于西突厥入朝者太多,也使唐朝感到利少害多,故而唐太宗赞成实行羁縻政策。